记者 王利辉
古今中外,城市里的塔在不断向天空伸展的过程中,也向地上的人们发出关于向往、超越和自我表达的历史余音。
西方古巴比伦城有巴别塔,东方北魏洛阳城有永宁寺塔。近代巴黎有宣扬工业革命成就的埃菲尔铁塔,现代广州有以柔取胜的“小蛮腰”……位于许昌市区的文峰塔,被誉为河南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是许昌十景之一,塔旁有全国首家塔文化专题博物馆。
塔成就了城,城也成就了塔。城与塔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了400多年。
文脉兴盛看许昌
走到许昌文峰塔下,时光寂然。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砖塔,玲珑俊秀。塔檐的铜铃在晨风暮照中叮咚了400多年。
初夏时节,流云也想多停留片刻,绕塔徘徊,直到一场骤雨倏忽而逝,为寻塔来客送上一阵清凉后,云散风清。
眼前的情景,在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笔下会生出一番诗情:“孤耸尖峰削不成,十三层上插青云。分明一管生花笔,书破天章五色纹。”高塔为笔,长空作纸,满天流云是它描绘的丹青。在不凡的气势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当甄知州直抒胸臆时,想必会惦念100多年前倡建文峰塔的明朝前任郑知州。正是出身于鱼米之乡、状元之乡的郑振光,拿出自己的俸银,与官宦、乡绅、士子共同捐资兴建了这座俊秀的文峰塔。
许昌塔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郑振光是江苏武进人。当时的武进,是一个状元迭出的地方。但他到任许州后,发现许昌自建安以后,文风日渐转衰,再未出过状元,便想建塔接续文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步入许昌街头,从路牌建安大道、魏武大道、许都路、华佗路便能感受到三国时期是许都的“高光”时刻,贤才汇聚,三曹七子出入其间,建安文学千年传扬。
一度人文荟萃的许地,怎不渴望再度昌明?
另据《重修文明寺塔记》碑文所载,建造缘由有二:一是“许昌西南高矣,东南卑矣,则于地形非宜”,这是出于风水因素的考虑;二是为了“扬文明而振甲第”,说白了就是培植文风。
民间传说也饱含着人们对人才的希冀。话说,托塔李天王喜爱许地的莲花美景,却觉得少些镇地之宝,以致祥云难顾,便从南天门投下他所用的神笔,笔头朝天,变成了今天的文峰塔。从此祥云从天而落,许昌人才荟萃。近年来,李佩甫荣获茅盾文学奖,杜涯荣获鲁迅文学奖,“许昌作家群”已成为文坛的重要力量,散发出璀璨光芒。
许昌人的“塔情怀”
巍然屹立的文峰塔,是许昌的沧桑老者。那些或完整、或残破的青砖,犹如保存城市记忆的硬盘,当人们仰望其伟岸的身躯时,总能读到城市过往的印记。
经过省、市文物部门多次精心维修,古塔如今焕发出秀丽雄姿。站在塔前,许昌塔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龙指着塔身一处新补的青砖神色凝重,“文物工作者在对塔身维修时,发现了日寇侵华留下的炮弹”。
1991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在对塔身测绘时发现一枚直径37毫米的小炮弹。经鉴定,系日军侵略许昌时留下的飞机航弹。同时发现了一枚尚未爆炸的日军手雷。
文峰塔见证了悲壮的许昌抗日保卫战。1944年4月,日寇3万人进犯许昌,守城将士在塔下誓师,“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场战役,3000多名中国军人大都壮烈牺牲,用鲜血守卫着这座古城。
花开花谢,古塔继续凝望着春华秋实的世间人。
文峰塔的老照片,记录了许昌人的生活演变:外国摄影师拍摄的清代文峰塔,周边尚是一片田野;1980年冬文峰塔雪景图里,临街小摊儿前人潮涌动;20世纪末,城市文化新地标许昌博物馆与其相伴。
在没有移动通信的童年,刘静和小伙伴喜欢相约去古塔玩耍,毕竟古塔高耸入云,谁也不会迷路。而曾在这里约会的人心里,对古塔还有浪漫的记忆……
对护城河环绕的许昌老城来说,当年的文峰塔耸立在其东南郊外。但若从空中俯瞰今日的许昌城区,会发现它矗立于城区中心。数百年的时光,古塔从城外“走”到城中心。古塔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拉高了城市的天际线。但许昌人心目中的制高点,依旧是这座约50米高的文峰塔。
“每个许昌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文峰塔。”只要回首,总能从生活里找到和塔有关的往事。
古塔今朝展新颜
如今的许昌文峰塔,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受到了严格保护,并“衍生”出一座塔文化博物馆。
当初,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本是围绕文峰塔而建的许昌博物馆因新馆落成搬迁,旧址改作何用?
众口难调,最终还是古塔与博物馆的邂逅,启发了大家。于是,国内首家以研究、收藏、展示塔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特色博物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诞生。著名古建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受邀担任名誉馆长,并题写了馆标;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古建专家张家泰先生受邀为首席顾问。
据说,最初提议的名称里是“古塔”二字,勇于担当的主政者把“古”字勾掉,让古今中外名塔均可囊括,彰显出许昌人的气魄与胸怀。
塔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建筑形制和内涵逐渐中国化。许昌文峰塔则深受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影响。
元至明清时期为塔的多元化时期,囊括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砖塔,意在振兴文风。许昌文峰塔自然是例证,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装饰,呈现出楼阁式砖塔的特征。塔心室的藻井采用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和砖制小拱斗相间砌筑的方法,使之显得优美华丽,在河南现存楼阁式砖塔中甚为少见。
文峰塔基座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连续性的仰覆莲和卷草纹,除起到装饰作用之外,还以石质塔基替代了此前常见的砖质塔基,抵御了盐碱侵蚀,可谓技术革新的成果。
塔为城而建,城与塔共生,很难讲明白,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但毫无疑问的是,文峰塔早已融入世代许昌人的文化血脉,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