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教学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围绕预先选好的一个或者多个共同的议题、多篇文本材料,根据议题和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经过商讨达成共识的教学过程。
古诗词内容短小精练但意境、情感深邃,尤为适合多文本阅读。在不同的文本间建立起联结点,学生在寻找、探索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过老师单篇孤立讲解,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文本材料的选择对于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就这点谈些个人之浅见。
一、范围角度上
从选材范围上来说,可以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因为每个单元的课文是按同一主题编排的。每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可以把它们以古今混搭或者古诗文专题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也可以用课内的一篇古诗文加上课外的一篇或者多篇古诗文,还可以只选取课外的多篇文本(注意:这里是文本而不是文章,因为多文本阅读时用到的文本,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段,还可以是一本书)。
二、内容角度上
1.组合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文本进行阅读。
古诗中有大量题材相近的文本,例如《登飞来峰》与《望岳》都写登山,都富含哲理,但情趣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体验诗人的所感所思。
2.选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文本进行阅读。
比如,以“怀乡思人”为议题,可以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进行比较阅读;以“忠君爱国”为议题,可以选择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进行比较。
3.选取同一主题、结构相同或相异的一组文章进行阅读。
以“忧国忧民”为议题,可以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杜牧的《泊秦淮》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4.选择同一作家的一组文章进行阅读。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渔家傲 秋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无题》,我们通过将这些古诗文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
5.选取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作家的作品进行多文本阅读。
比如,学习杜甫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和陆游的《示儿》进行对比,同样是抒发爱国情怀,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和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
古诗文多文本阅读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单篇孤立教学的限制,使课堂选材更自由、更多元,更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理解,打造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