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鉴赏·收藏

釉似凝脂

——钧瓷大师张建钊作品《福寿石》赏析

《福寿石》

□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釉似凝脂,这是凤山钧窑艺术总监张建钊大师极为重要的作品特色之一。在其作品《福寿石》上,这个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作品器型简单,方正的器型为釉的流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造型古朴端庄,釉质玉润,窑变自然,变化丰富,釉色绚丽多彩。该作品没有夸张的造型,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在柔和的灯光下,其如玉石一般的釉面成为展现釉色的绝佳载体,胎质敦实,釉面浑朴,釉色温润,似玉非玉胜似玉。

凤山钧窑的作品,成品率比较低,这是由其烧制特点决定的。凤山钧窑作品的一大特点是釉厚,一般要上三遍釉。这样烧制出的作品温润、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这种烧制方法带来的问题是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手法,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这是张建钊坚持的原则。在许多重大钧瓷作品评选活动中,不用看底款,不用看造型,仅看釉色,行家一眼便会认出哪件是张建钊的作品。

釉质肥厚、玉润透活、色彩瑰丽是张建钊作品的特色,也是他在传承原钧瓷二厂工艺基础上创新的结果。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张建钊总结出烧出如玉效果的三个要点:一是要有合理的钧釉配方,釉料配比要有利于釉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二液分相。二是施釉要有一定的厚度,釉层太薄很难出现乳光效果。张建钊施釉,一般先浸一次,然后抹两到三次,直到规定的厚度为止。三是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福寿石》的绝佳艺术特色,正是来自这种严格的钧瓷烧制流程。

在古朴玉润的釉质中彰显钧瓷特有的厚重大气,《福寿石》正是如此。风光就在最险处,适当的高温,才能让釉的流动更趋合理,才能出现更加瑰奇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