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咱爸咱妈

少时夫妻,老来伴儿

刘贺凤(右一)和师占松在抖空竹。

□ 记者 张辉 文/图

最近两年,在建安区南湖游园空竹园里,人们总会看到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妻默契地在一起抖空竹,闪转腾挪,身形灵活。两位老人沉浸在运动的乐趣中,画面温馨而美好。他们就是已携手走过43年的师占松和刘贺凤老人。

媒妁之言,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1969年的冬天,19岁的师占松告别家人,从故乡临颍出发到陕西汉中当兵。1977年,师占松到许昌姐姐家探亲,姐姐给27岁的他安排了一场相亲,对象就是刘贺凤。当年,24岁的刘贺凤刚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成为当时地区运输公司(今许昌万里公交客运责任有限公司)长途汽车站票房的一名售票员。

“第一次见面是在晚上,我没看清她长什么样。”5月15日,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师占松笑着说,“我俩都有些不好意思,一句话也没说。”师占松返回部队前,他俩又见了两次面。1977年的五一,两个只见了三次面的人步入婚姻殿堂。

结婚后,师占松夫妇租了战友家的一间小房子作为住所,每月租金5元。

婚后没多久,师占松就返回了部队。“结婚一年了,我还时常想不起来他长啥样。”刘贺凤说。

聚少离多,夫妻感情不受影响

除了工作外,刘贺凤还要处理生活中的琐事,承担繁重的劳动。结婚第三年,两人的儿子出生了。从此,刘贺凤的生活更加忙碌了。

住所也是困扰刘贺凤的问题。经过多次申请,单位终于批准刘贺凤在单位礼堂的主席台下搭了一间临时屋子。刘贺凤和孩子才有了栖身之所。

1981年春节,师占松因买不到车票无法回家过年。“孩子哭了一夜找爸爸,我就把孩子的哭声用磁带录了下来,让朋友带给了他。”刘贺凤说。

“听着录音机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第一次有了转业的想法。”师占松说,1983年年初,他从部队转业,先在郑州大学学习两年,又在地区运输公司工作了两三年,后又到尚集镇人民政府工作了8年。

1996年,师占松到原许昌县司法局工作,一家人才算真正团聚。“我俩基本不吵架。”回顾结婚43年的岁月,刘贺凤满面笑容地说。

夫唱妇随,是夫妻更是玩伴

2003年,刘贺凤退休;2010年,师占松退休。退休后,刘贺凤练过太极扇、太极拳等,但因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2009年的一天,到户外晨跑的师占松看到有人玩空竹,就买了一套,并拉上老伴儿一起练习。

师占松说:“我和老伴儿不断琢磨动作要领,掌握了一些技巧和花样。”

在练习空竹的过程中,师占松与刘贺凤没少受伤。“胳膊、腿和头都被空竹砸过,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空竹讲究手、脚、眼、脑的配合,通过抖空竹,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了。”

如今,师占松与刘贺凤每天都会一起到南湖游园抖空竹。“我们会把这项运动坚持下去,做彼此的玩伴。”刘贺凤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