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黑暗的世界里,有着彩色的注脚

他们演绎现实版“你是我的眼”

□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董波

在许昌,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两人节衣缩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悉心培养出4名博士、3名硕士、7名大学生。他笔耕不辍,退休后因病失明;她悉心照料,无微不至。于是,家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爱好写作的他口述,贤惠的她记录。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演绎了现实版“你是我的眼”。6月2日,记者来到刚刚被评为许昌市最美家庭的梁遂、张玉枝夫妇家进行采访。

知识改变命运

今年69岁的张玉枝和68岁的梁遂青梅竹马、志同道合。他们出生在襄城县城关镇东大街,从小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后来双双赴高校深造,一同在河南大学任职,一个是中文系教授,一个在经济管理系工作。

“我们节衣缩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悉心培养弟弟、妹妹。”梁遂告诉记者,他比最大的弟弟大10岁,比最小的弟弟大20岁。他悉心辅导两个弟弟,最终他们都考上了河南大学。他最大的弟弟大学毕业后一直深造,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

与讲台结缘的梁遂,把最好的年华、心血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和数十届学生。课堂上他充满活力,激情澎湃,声音洪亮,感染力超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把逻辑学的知识点编成诗歌,声情并茂地朗诵,让逻辑学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择一事,终一生

课堂朗诵这么有魅力,何不开设演讲学这门课?梁遂自己演讲,讲授演讲学知识。

退休后,梁遂对演讲的热爱不改。他关心襄城县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的成长,创建了襄城县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寒暑假文学创作及演讲与朗诵培训基地,利用寒暑假义务为学生辅导、作专题报告。许多腼腆但渴望交流的学生在他的辅导下渐渐自信。来自20多所高校的70多位襄城县籍学生,在演讲、朗诵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受益匪浅。

“梁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只要我们需要,他随时指导我们朗诵技巧,从语调、节奏、断句到情感、动作、仪态……可以说面面俱到。”河南大学文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曹路佳说,从梁遂老师身上,她学会了朗诵的技巧,积极乐观、热心公益的生活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另外,梁遂还组织有特长的大学生到教育系统、监狱系统,以“爱党、爱国、爱校、爱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报效祖国,强我中华”为主题,开展公益演讲活动。观众达2万人次。

眼有疾,爱不移

常年笔耕不辍,梁遂视力下降,终致双目失明。9年来,张玉枝对他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梁遂口述诗歌,张玉枝负责记录;演讲团微信群里学生的提问、网友的留言,张玉枝一一读给梁遂听,他口述回复。张玉枝笑称:“我就是梁教授的秘书。”

张玉枝的腿不好。梁遂参与公益活动时,她忍着疼痛,搀扶梁遂。梁遂慨叹:“她既是我的笔,又是我的眼。”

退休返乡的老两口儿积极参与家乡的志愿服务活动,创办了襄城县“心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表演艺术团,在中小学校进行巡回演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先后10多次为退休职工和弱势群体演讲。

看到每年有很多高考学生为填报志愿发愁,老两口儿主动辅导。80多位家乡的高中毕业生受益,顺利走进理想的大学。

为了回答学生的问题,梁遂分析、辅导了一个多小时,手边的午饭放凉了。“我这算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社会传递自己的正能量。”梁遂总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