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刚 通讯员 陈贯宇
零食对很多孩子来说是难以抗拒的。但零食是否健康,是否会影响孩子三餐食欲,让不少家长担心。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干脆不给孩子零食吃。
为进一步规范儿童零食市场,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正式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首次提出儿童零食的概念,对儿童零食在营养健康和安全性上进行了明确规定。该标准将于6月15日起实施。
这个新规虽然不是国家标准,不强制实行,但作为一种推荐标准,已经挑战了很多行业难题——不允许含有反式脂肪酸,不准使用辐照工艺,尽可能少使用糖、油、盐。
在《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新标准首次对零食进行了定义。零食是指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营养(或平衡营养)、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食品。此外,这个新标准首次提出儿童零食的定义,区别于普通零食。儿童零食指适合3至12岁儿童食用的零食。
儿童零食营养健康要求。一是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含有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原料的食品,更容易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增加成人心血管方面的患病概率。二是不能使用经辐照工艺处理的原料。辐照工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灭菌工艺,能延长产品保质期,但是对产品营养素有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对蛋白质有影响。辐照工艺处理的食品虽然不会有放射性危害,但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造成营养素流失,不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些方便面的蔬菜包会进行辐照工艺处理,通常会明确标注出来。《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明确规定了工厂用的原料不能使用辐照工艺。三是少盐、少糖、少油。针对儿童健康饮食,《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提出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并规定了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
儿童零食安全性要求。儿童零食的食品添加剂指标向婴幼儿辅食标准看齐,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感官包装确保安全。包装结构设计须充分考虑安全性,在儿童使用过程中不对其产生伤害,如割伤、误食等风险。妈妈购买零食前要看成分表,包括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添加剂、制作方式等。
如何正确选择零食呢?营养专家给零食分了几类等级,可在家长给孩子选择零食的时候提供参考。
第一等级:可经常食用的零食。这类食物营养丰富,可以每天给孩子吃,主要是低脂、低盐、低糖类食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奶和奶制品,内含优质蛋白,有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成长;二是新鲜的应季果蔬,可以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强体质;三是坚果类,营养价值高,增加饱腹感。
第二等级:可适当食用的零食。适当食用就是每周可以食用1至2次,主要是指含有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的食物。这类食物是可以补充一些能量的,但是不建议多吃。因为有些用脑量、活动量大的孩子不能只靠一日三餐,还需要通过适当加餐来补充能量。它们含抗氧化成分、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有效补充能量,但是糖、盐的含量较高,所以不建议常吃。典型代表:果干、肉干、苏打饼干、煮玉米、全麦面包、巧克力、蛋糕、鱼片等。
第三等级:限制食用的零食。所谓限制食用,就是3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周食用不能超过一次,3岁以下的儿童食用的频率更应该减少,能不吃就不吃。这类零食多是一些高糖、高盐类食物,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垃圾食品。典型代表:棉花糖、糖果、曲奇、膨化食品、冰激凌、汉堡、炸鸡等。
专家表示,零食可以吃,但要适量;选零食一定要选健康、好吃的,毕竟快乐和健康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