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珍藏了一张38年前的老照片,那是我和唐大娘的合影。那时,年仅19岁的我在敬老院里做义工。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我的敬老、爱老情结不变,退休后仍在敬老院做义工。”
讲述人:牛秀丽 记者:张铮
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
前不久,我在翻照片时,找到了一张38年前的老照片。这是我在敬老院做义工时和唐大娘的合影(如图)。看着这张被岁月尘封了30多年的照片,我的思绪被拉回那个年代。
我是鄢陵县南坞镇牛薛村人,中学毕业后到村委会工作,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村妇女主任。那时,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忙完村里的事情,我就来到村里的敬老院,给老人们做饭、洗床单。
1982年的一天,19岁的我正在敬老院里给大叔、大娘洗床单,一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了解了我的事情后,他采访了我,还给我拍摄了7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我和唐大娘的合影。后来,我听说这张新闻照片发表了,题目是《义女》。
这则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发表后,我成了村里的“大明星”,大家都夸我有爱心、善良。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孝和善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指引着我前行。
1983年,我当选鄢陵县人大代表,随后又当选市人大代表。这些荣誉让我备受激励。我不光照顾敬老院的老人,还主动向镇里“请缨”,带着老人们游览了少林寺,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难忘的故事
唐大娘是我们村的,由于无儿无女,被政府安排在敬老院。住进敬老院后,唐大娘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总是想过去的事情。
时至今日,我脑海里还经常浮现出唐大娘的音容笑貌。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我每次到敬老院,都会先到唐大娘的屋里跟她说话,让她不那么孤独。
拍摄照片那年,90岁高龄的唐大娘离开了我们。我听敬老院的人说,唐大娘临走时,嘴里一直喊着:“秀丽,秀丽……”
为老人安排后事时,我穿着孝衣把老人送走了。
我和唐大娘的故事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老人的心里很孤独,只要真心对老人好,老人就会把你当亲人。
送走唐大娘后,我的工作有了调整。我先是在南坞镇工作,后来到鄢陵县交通局工作。我回敬老院的时间少了,但始终没有忘记那里的老人。
敬老情结不变
前两年,我退休了,时间也充裕了。我想回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做些事情。于是,我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与鄢陵县张桥镇综合养老院取得联系,每周抽3天时间来这里做义工。
每次到张桥镇综合养老院,我要骑半个小时电动车。来到这里,我给老人们洗头、理发,陪他们说话。
老人们爱拍照,我买了一些红纱巾给老人们打扮,并为他们拍摄照片。今年端午节,我花2600元买了一车西瓜和几百个粽子并送到敬老院,老人们开心极了。
30多年来,我的敬老情结一直没有变。我始终认为“百善孝为先”。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心里很踏实。我关爱老人,老人也把我当成了女儿。有一次,我家里有事,将近一周没有去敬老院,老人们就让院长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来。
我一直认为,我们只要心里有责任、有信仰,就能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