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鉴赏·收藏

型为釉服务 釉为型添彩

——钧瓷大师李欣营的创新之路

李欣营钧瓷作品

李欣营近影

□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仲夏时节,在纪念晋佩章大师的师徒作品联展上看到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神州钧窑艺术总监李欣营多件端庄大气、依古创新的精品之作,才意识到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位在钧瓷界耕耘数十年的钧瓷大师。碰面之后,相约采访,李欣营欣然同意,一同前往神州钧窑的茶室中,饮茶赏钧,听他谈谈一段时间以来的所思所想。

相较上次到访神州钧窑,李欣营重新布置了沿街的展厅,也把会客的茶室布置在了展厅的一端。展厅中除了神州钧窑的一些常规产品外,摆放更多的是李欣营近年来创作的精品。这些作品器型以简约风格为主,主要以釉色装饰,釉面开阔、变化丰富。部分作品以浮雕、镂空等技艺装饰,做工精细,但不喧宾夺主,呈现的依旧是钧瓷的大气之美。

“作为在钧瓷行业工作数十年的创作者,对于钧瓷行业这些年的变化感触很深。我们可以看一看当今钧瓷界的一些知名大师,大多有体现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品。而让人欣喜的是,他们的风格呈现明显的差异。我们说钧瓷行业如今百花齐放,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传承千年的钧瓷艺术,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而找到自己的创作思路,靠的是长期积累和不断思考、摸索。”李欣营说。

观看李欣营的作品,有一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大写意风格,于细微处见不同。一直以来,李欣营坚持的创作方向是展现钧瓷的端庄大气,给钧釉充足的流动空间。在充分掌握钧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李欣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钧瓷的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引入钧窑,钧瓷人逐渐掌握了钧瓷的窑变规律,认清了钧瓷能够产生绚丽窑变的原因。新型窑炉的使用,窑变规律的破解,为钧瓷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创新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李欣营说,一件作品,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新意,在创作的时候,如何找到创作者和观赏者能够共鸣的方向很重要。

在创作的过程中,李欣营探索钧瓷器皿凸字烧成工艺,尝试将浅浮雕、镂空、阴刻、阳刻等技法应用于器型创作中,且重视在传统造型上加入梅、兰、竹、菊、牡丹、祥云等传统文化符号。作品《匀净瓶》,器型以传统瓶为基础,釉色为紫红釉,引入镂空技法,不施全釉,以道教文化中的“道”为主题,很好地体现了文化与型、釉的融合,型、釉相互增色。镂空作品《罗汉钵》,钵体上镂空雕刻的各种花纹让人眼前一亮,梅花、祥云、龙凤等图案若隐若现,完美地诠释了中国风。作品《吉祥钵》,造型轻盈灵动、广口收颈、宽肩大腹。其口部饰以祥云,技法娴熟,简练的线条使钧瓷显得更为大气。

“型为釉服务,釉为型添彩。”这是李欣营摸索并坚持的创作思路。 以此为理念,李欣营的作品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恪守钧瓷语言环境,坚守传统的简约流畅,但在不同的方面又展现着时代的特点,融入了更加鲜明的时代审美情趣,看似细微的变动其实有着对钧瓷艺术深刻的理解。其作品通过自身特有的窑变与造型语言,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意蕴。

在辛勤创作之余,李欣营有了新的计划。他正在准备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和钧瓷的传统烧制技艺相结合,推出详尽阐述钧瓷烧制技艺的书籍,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内容,为钧瓷行业留下一些文献资料和精神财富。“对于发展中的钧瓷行业来说,我们需要有更多好的钧瓷作品,需要有更多年轻的创作者参与进来,也需要更多钧瓷类的技艺、鉴赏、推广等书籍。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李欣营说。

以钧瓷为语言,李欣营展现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感悟。多年矢志不渝的探索,李欣营依旧保持着对钧瓷最纯粹的热爱和对更高艺术境界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