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与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丁建中交集不多,也很少在与钧瓷相关的一些活动上见到他的身影。但对记者来说,丁建中的名字并不陌生,日常搜索与钧瓷烧制技艺相关的资料时,总能不经意间看到丁建中写的文章。从钧瓷艺术的历史发展到钧瓷烧制的流程,再到鉴赏的方法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行文流畅。
仲夏时节,在纪念晋佩章先生的师徒作品展上,作为晋佩章先生徒弟的丁建中带来了多件器型各异、釉色丰富的钧瓷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创作功底和独特的创作理念。相约采访之后,记者前往其位于禹州城北的窑口。
由朱阁镇镇区往北行驶,到达朱阁镇蔡寺村,远远就看到一个院落中耸立着一个用青砖砌成的烟囱。没有启用的烟囱作为一个标示,无声地向人们宣告这里是一个钧瓷窑口。丁建中打开大门,将记者引入院中,几洼菜地映入眼帘。黄瓜滴翠,番茄通红,一片玉米棒子饱满,院中数堆矿石原料显示着这座院落的真正身份。
由于远离神垕,丁建中没有请帮工师傅,创作钧瓷主要依靠自己和妻子。作坊虽小,也能满足丁建中日常创作的需求。丁建中自称“钧丁”,既是将姓氏与钧瓷融合,也是他的自谦。1964年出生于神垕镇的丁建中,13岁就到原钧瓷一厂工作,其后跟随晋佩章、王广振、王怀卿诸位艺人学习钧瓷配釉、手拉坯、烧窑等技艺。1985年,丁建中被厂里选送到西北轻工业学院陶瓷工艺进修班学习。1988年,他担任原钧瓷一厂试验组组长,成为业务骨干。1992年,丁建中被禹州市人民政府调到刚成立的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工作。2005年,丁建中创办个人窑口。多年来,丁建中成长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并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在创作中,丁建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在钧瓷造型和釉色上协同发展。其作品器型大气,釉色自然,窑变丰富。丁建中的钧釉以红蓝为主色调,色彩及纹路变化丰富,既有传统的美感,又有现代的炽烈。他还在钧釉中引入铬、钛等元素,使钧釉色彩变化既呈现一种新的风貌,又不失自然窑变的本质。丁建中善于把控对釉色的创新,研究出众多不同的钧釉,使钧瓷的风貌大为改观,釉色为之一新。
在器型的创作上,丁建中以传统为基,以手拉坯为主要创作手段,探索传统钧瓷在当代的个性化表达。在丁建中的钧瓷作品中,极少见到完全颠覆传统的新奇之作,大多是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在人物造型创作上,他有着独到之处。特别是其创作的《毛泽东塑像》,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半身像,均传递出毛主席特有的气质和神韵。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丁建中善于总结,将一系列钧瓷生产工艺和烧制实践形成文字,著作丰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丁建中完成众多有价值、有分量的专业论文,相继在国家级、省级专业陶瓷杂志上发表。
“就我而言,我并不排斥创新。甚至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思索如何创新。但在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之前,我并不会盲目改变。钧瓷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于器型的端庄,在于釉色的瑰丽,也在于工艺的精细。”丁建中说。
一段时间以来,丁建中没有大量创作作品,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创作道路。“虽然在钧瓷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了,也创作出一些受大家欢迎的作品,但我还是希望更进一步,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为钧瓷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丁建中说,直到目前,他还坚持在创作一线,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尝试新的内容,不断结合当代审美推出更多新作品。丁建中有个习惯。对于手拉坯作品,他会根据作品特色和创作时的心情,在作品底部刻上几个字或者一段话,并署上创作时间和名字。
舞文弄瓷,成就颇丰,但丁建中没有停下脚步。在浸淫钧瓷艺术数十年之后,丁建中依旧保持着对钧瓷的热情,继续探索,再创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