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资讯

高温仍将缺席

本报讯 (记者 王婵) 最近受到降雨的影响,气温回升乏力。有不少人吐槽头伏里居然有“小冷”的体感。这要归功于雨姑娘,她就是“赖”在这儿不肯走。本周天气将延续上周的天气,几乎是一天多云一天雨,体感舒适。

本周无高温天

一提到三伏,那可是夏天最酷热的时候,高温、暴晒都是它的关键词,这个夏天,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朋友感慨,到目前为止,今年许昌的夏天还是很舒服,很惬意的,往年入伏的时候老早就是连续的高温天了。

今年我市的头伏由于有雨水的“贡献”,让许昌悄无声息地入伏,仿佛过了一个“假伏天”。这都是因为疲软的副高加连日的降水,使得气温走起了“凉爽舒适”路线,让今年三伏的开局异常“清凉”。

长达20天的中伏于7月26日正式开启,但是高温并没有相伴而来,“凉快”到有如“换季”。

本周的最高气温也被冷空气和雨水牢牢控制在“制冷”模式,据许昌市气象台的最新预报,我市多云间阴天,局部有阵雨,东南风2到3级,21℃到30℃。

本周的最高气温也不会超过30℃,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能有这样的清凉,实属难得。

伏天的起源你知道吗?

我们已进入中伏,但你知道古人为何将夏季最热的一段日子叫“伏天”吗?

三国《广雅》曰:“伏,藏也。”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人认为,一年中酷热时节,人应该在家或其他凉爽地隐伏,少活动,故称“伏日”。

现在说到三伏天的热,不少人都会引用夏侯湛的《大暑赋》。

夏侯湛是曹操身边“八虎骑”之一夏侯渊的后人。《大暑赋》里说: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焚,天气晔其南升。尔乃土坟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洪液蒸于单簟兮,珠汗沾乎葛。温风翕其至兮,若洒汤于玉质,沃新水以达夕,振轻箑以终日。

大概的意思是,到了三伏天,天上见不到云朵,地上无风,土地崩裂,山谷中流水枯竭;汗水浸湿衣裳,人在席子上就像汗蒸,即使偶尔有风吹来,也像热水洒在身上一样。每天只能不断用水冲身,摇扇度日。尽管现代人有了空调、电扇等先进的纳凉手段,但三伏天的热,真是从古到今都没有变过。

据说伏天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秦国。《史记·秦纪六》里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