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咱爸咱妈

进城老人 心中有座“孤寂的城”

□ 记者 张铮

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越来越多的老人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过上新生活。7月24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进城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内心更加孤寂。

人生地不熟,心里空落落

“宝宝,我们该回家做饭了。”当日上午,在市区万里花园小区内,57岁的钟玉芳抱起1岁多的外孙女朝家走。

“妈,我要上班了,你来帮我带孩子吧!”一年前,钟玉芳接到女儿打来的“求救电话”,她便从四川的农村老家来到许昌。与子女、孙辈一起住,三代同堂确实乐趣多,但钟玉芳还是有些不适应。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熟悉,谁家有红白喜事,大伙儿都来帮忙;在城里,小区里人虽然比较多,但大家很少走动。

在农村,地里黄瓜、南瓜、青菜等样样有,想吃什么随时采摘;而在城里,什么都需要买,很不方便,价格也高……

“我家老头子在老家种菜、养牲畜。”钟玉芳告诉记者,由于不适应城市生活,她总想带着外孙女回老家,但每次和女儿商量,她都不同意。

同样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还有56岁的李大妈。李大妈的老家在太康,女儿预产期快到时,她来到许昌,与女儿、女婿一起居住。住了一段时间后,李大妈感觉很不适应。她说:“城里人进屋就关门,感觉很压抑。”

李大妈多次提出带外孙回乡下生活,但女儿、女婿舍不得孩子,她只好回老家一段时间再回许昌。李大妈说,她每天都要买菜、做饭、洗衣服,虽然很忙碌,但心里空落落的。

进城养老,却难融入当地生活

与此同时,养老也是老人流动的一大原因。与自行异地养老的老人相比,有的老人为与子女团聚来到城市,却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当地生活。

71岁的老人许守业从河南新乡农村老家搬到许昌生活已经2年了,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后来到许昌工作。之前,许守业一直在老家生活,前年老伴儿去世后,儿子将他接到许昌养老。

见到许守业时,他正一个人坐在小区长凳上,离他不远处,不少老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儿,许守业显得很孤单。老人操着家乡口音说,他在这里没有朋友,整天就跟坐牢似的。“儿子也不愿意我出门,害怕我走丢。整天待在‘鸽子笼’里,我都快憋出病了。还是村子里好,有人说话,待在这里着急啊!”许守业说,人年纪大了,有口饭吃,再有点儿事干就够了,在这里太寂寞了。“我与儿子、儿媳妇交流也少。他们晚上回来都有自己的事,我和他们说不了几句话,也没有孙子可以带。”老人说,他每次提出回老家,儿子都跟他发脾气,说他不会享福。

与本地老人相比,流动老人没有自己的亲友圈,生活范围很小,不少人感到孤独寂寞。今年68岁的山西人胡丽萍说:“进城后生活有些憋屈,矛盾反而多了。我们老了,生活习惯和他们年轻人不同。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我看不惯,要他们算计着花,他们就不高兴,说挣钱就是为了花,让我们别操心。”

帮父母走出“孤寂的城”

在流动老人大军中,不少人选择了“退而不休”,他们或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或出于充实生活的目的,在异地重新寻找一份工作。68岁的张坛秀当了一辈子裁缝。不久前,她的儿子在市区盘下一个早餐店,不服老的她主动提出到儿子的店里做事。她每天早上都要到附近农贸市场采购食材,有时候还帮忙收拾碗筷。

如何让这些老人摆脱孤独呢?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利霞说,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城市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很丰富,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了条件。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同时,社区要多提供一些“进城老人”喜爱的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