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的伏天里,气温高、湿度大,人的体液排出较多,肠胃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老人,夏季饮食更要注意健康。
肠胃在夏季更容易“生病”
夏天闷热潮湿,有利于细菌滋生。尤其是一些卫生条件不好的路边摊儿,食材和器具遭到细菌污染的情况常见。同时苍蝇、蟑螂在夏季最活跃,病菌更容易扩散。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发文明确表示,4℃至60℃被称为食物的“危险温度区”,细菌在这个温度区间内会大量繁殖。
家庭冰箱里食物储存不当,也容易造成细菌滋生和交叉污染,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吃的饭菜应该做好密封工作,尽快放在4℃以下保存,缩短食物在“危险温度区”状态的时间。
肠胃炎恢复有个“巩固期”
天气炎热,不少人感觉“嘴里没味儿”,更加偏爱重口味食物。胃肠黏膜受到强冷和辛辣的刺激,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胃部功能受损,造成急性肠胃疾病。冷刺激还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
急性肠胃炎是发生在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肠胃炎的病程因人而异,短则几小时,长到一周。很多人在呕吐、腹泻停止后,就认为自己康复了,恢复正常饮食。这反而增加了急性肠胃炎复发的机会,还有可能慢慢变成慢性肠胃炎。
肠胃炎病愈后半个月,在饮食、习惯上要更加注重调养和预防。
1.饮食慢慢恢复。发生急性肠胃炎时,肠胃黏膜是高度水肿状态。饮食上应选择低纤维少渣、低脂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甜食、辛辣、酒类、咖啡、生冷食物仍要忌口。
2.把好食物卫生关。做好室内卫生,及时清扫垃圾,避免苍蝇、蟑螂等害虫滋生。
夏季气温高,食物极易发生腐烂或馊变,需要妥善储存。注意生熟分开,蔬菜瓜果最好先清洗干净再放入冰箱。生肉、海鲜、蔬菜、蛋类和其他需要冷藏的食品,购买后不要在室温下超过2小时。熟食做好后应该立刻盖好密封,放入冰箱。
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腹部受凉很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天再热也要注意腹部保暖,睡觉时至少要在肚子上盖一条薄毛毯。
4.适量运动。最好通过较温和的锻炼来恢复体力,散步是不错的选择,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