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许昌往事

完善体系,防汛能力不断提升

□ 记者 张辉

7月1日,我市在长葛双洎河堤防董村镇屈庄村段举行防汛演练。 记者 张辉 摄

大陈闸基本竣工,已开始蓄水。 记者 张辉 摄

核心提示

洪涝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给亲历者留下了惨痛记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我市下大力气整治河道,修建水利工程,不断完善防汛体系,不但河道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清潩河等河道周围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去处。

此外,我市还举办防汛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增强人们的防汛意识。与此同时,我市还把市区积水点整治列为民生工程,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内涝出现的概率,方便了居民生活。

疏浚改造,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月8日傍晚,凉风渐起,市区清潩河游园内,杨柳依依,绿草如茵,繁花点缀其间,甚是美丽。市民王宝菊带着4岁的孙女边走边玩。“现在的清潩河很美,2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王宝菊说。

王宝菊回忆,20世纪90年代,清潩河滩地杂草丛生,死猫、死狗等牲畜的尸体随处可见,环境十分恶劣,人们常常掩鼻而过。清潩河被戏称为许昌的“龙须沟”。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虽然许昌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是让我们认识到整修河道的重要性。”李德厚说,1999年年初,清潩河改造项目启动,“由于当时省里下拨的资金不够,我在会上提出各单位义务劳动的建议被采纳。”

当时,每个单位要承担最短5米、最长300米的建设任务。“4500米长的河畔几乎成了人的海洋,来自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个个手舞钢锨,翻地铲土,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改造后的清潩河市区段防洪能力大大提升,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已成为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对于水闸等大型水利设施项目的提升改造也在进行。位于北汝河上的大陈闸是一座大型节制闸,也是北汝河向许昌市区输水的重要设施。它建于1975年,建筑、设备均已老化。为此,我市水利部门于2018年实施了大陈闸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大陈闸工程已竣工,于4月初下闸蓄水。其控制流域面积为5690平方公里,最大过水流量为4960平方米/秒,可充分抵御上游洪水。

“经过几十年的整治,我市河道防洪能力大大提升,进入21世纪后,虽然出现过几次汛情,但都有惊无险。”李德厚说。

目前,许昌全境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7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29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7条,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条。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道已基本整修一遍,共修建、 加固堤防631公里。”市水利局运行管理和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裴斐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4座,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

消除积水点,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以前,每到夏季出现强降雨时,我就担心第二天怎么出门。”家住市区五一路鸿业小区的王女士说,经过治理,最近几年,小区门口基本不再积水。积水点的治理不但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提升了城市防涝能力。

城市内涝治理是现代防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强降雨时道路积水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老城区的管道和设计能力跟不上现代城市发展步伐,强降雨排水不畅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我市连续多年对积水点进行整治。

市水利局城市供排水科科长仝仲甫说,为做好城市防汛准备,市水利局汛前将所属泵站内控制箱、机泵、线路、提升机械等仪表设备全部检修一遍,同时对河道及工程组织开展了汛前检查,对重点防洪闸坝实行“双电源双保险”的保障措施,配备了防汛易损部件和防汛油料,保证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抢修。“目前,闸坝工程闸门启闭设备、水泵系统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许昌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排水管网总长度达到1091.24公里,雨污水泵站30座,雨水井21549座,污水井10065座。

根据防汛工作需求,市水利部门要求市政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根据需要储备足够的防汛物资,其中污水泵12台、汽油机水泵14台、水龙带600米、铁锹121把、编织袋2350个、麻袋500个、铁丝200公斤、雨衣100套、雨鞋8双、雨裤20条等,并建立防汛抢险队伍。

“同时,为加强汛期统一调度,在保证防汛排涝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天气预报、降雨等级、降雨强度,实施水系闸坝滚动调节,严格执行中雨、大雨、暴雨不同量级三级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兼顾蓄水景观。”仝仲甫说。

此外,我市还成立了许昌市河湖水系调度中心防汛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队伍,结合市区河湖水系工程分布面广、线长、数量多等特点,在各中型闸坝均设置值班站点,配置20台对讲通信设备,保障信息畅通。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汛期安全

“河堤外侧30米处发现1处管涌,已做好标记,请求立即处置!”“快!快!人员、物资赶紧跟上!”7月1日,我市在长葛市双洎河堤防董村镇屈庄村段开展了2020年防汛抢险应急演练,现场模拟了双洎河遭遇暴雨袭击,出现群众落水、堤顶漫溢、管涌等综合险情的救援场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防汛演练最大限度地模拟实战,目的是提高民兵队伍减灾救灾的水平和各部门协同作战、应急处置的能力,让参练人员熟悉抗洪抢险的程序和措施,增强人们的防汛意识。

防汛离不开充足的物资。据了解,根据河南省出台的《防汛物资储备及其经费管理办法》,今年,我市共储备麻袋3.7万条、编织袋107.47万条、编织布2.6万平方米、铅丝31.865吨、块石0.604万立方米、橡皮舟33只、冲锋舟13只、救生衣2508件、救生圈1499件、卫星电话99部、钢管79吨等物资。

此外,市水利部门还制定了严格的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一旦发生汛情,能够确保联合行动,同时启动防汛抢险工作机制。目前,许昌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形成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到5个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视频会商系统,并与省水利厅互联互通网络,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信息网络全覆盖。在防御山洪灾害方面,国家投资1533万元用于我市三个县(市)建立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发布平台、安装报警软件。这项措施已于2012年6月底实施完毕。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发布平台的建立、报警软件的安装,加大了各级防汛视频会商和水情监控分析力度,能够在灾害防御过程中迅速对物资和人员进行调度,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市还存在着现有部分河道防洪标准较低、山洪灾害防御难度大,以及部分干部群众缺乏防灾、避灾的意识等问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市防汛体系将会逐步完善,防洪能力也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