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炎心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兵从邺城出发,北征乌桓,八月入辽西,一举攻下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大获全胜。九月曹操班师。归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全诗共分五个部分,最前是“艳”,相当于序曲,下面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均可独立成篇。
“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云行雨步”,意指大雨滂沱,语本《周易·乾·文言》:“云行雨施。”“九江”,原指洛阳夏门附近的九江。《水经注》:“大夏门,故夏门也。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阳山,山之东旧有九江。”这里泛指各处江河。“皋”,水边高地。“临观”二句,谓亲自前往观察水势地形,对于大军或进或退的不同意见,一时难以定夺,心中不免犹豫起来。
当时,曹操军队中多数将领赞同南征刘表,唯有郭嘉主张北征,消灭乌桓势力,巩固后方。曹操权衡再三,采纳郭嘉意见北征乌桓。本诗开篇“云行雨步”点出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紧张局势,“超越九江之皋”则道出军队中多数人意欲征讨南方,“临观异同”说明自己面对分歧意见需要冷静抉择。这个序曲,概括地叙写了北征乌桓途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此时登临观海的心情,为下面进一步展开叙写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建安诗中写景的唯一作品,也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山水诗佳作。开首二句交代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茂盛的景象予以大笔勾勒,构成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画图,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传达了观海的曹操内心波澜壮阔的豪迈和昂扬奋发的精神。最后两句,为入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以下各章都有。这首诗可谓借景抒景,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意境深远。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鵾鸡”是鸟名,形状像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鵾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是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即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希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