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都闲情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

袁留申珍藏的《重要文件选集》 图片由袁留申提供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这个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教书匠看来,无涯学海中自有无穷乐趣。在这片看不到边际的知识海洋中,我尤其青睐党的政策类书籍,从中学到了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政策,看到了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中央消除贫困、破解各种社会难题的信心和决心,聆听到了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的铿锵足音。”

讲述人:袁留申 记者:张辉

绿色军营,磨炼意志

我叫袁留申,是禹州市山货回族乡齐庄村二组人,幼时酷爱读书。虽然家境不算富裕,可父母仍节衣缩食,供我们兄妹四人读书。

1959年,我在禹县八中(现霍连中学)读初三时,学校发了一本中共禹县县委宣传部翻印的《重要文件选集》,里面辑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策。我认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好生活。从那时起,我对政治类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20岁的我从禹县高中毕业,成为当时我们乡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当年,适逢家乡修建白龟山水库,我便到工地上参与修建。1964年冬天,21岁的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成为沈阳军区后勤一分部的一名军人。

虽然东北的气候、饮食习惯和家里有很大差别,但我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1969年,珍宝岛战役爆发,我作为后勤人员参与其中,为前线运输炮弹、衣物等物资。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那时天气寒冷,帐篷内的行军床下都是霜,但我们坚持下来了。1971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3年,我退伍回到家乡。

三尺讲台,无悔选择

我回到家乡后,在齐庄学校担任民办老师,后到雷庄小学教书。

山货回族乡雷庄村地处禹州市东北边缘,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改革开放后,周边乡村机械制造生意日益红火。当时,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民办教师的待遇并不高,且经常面临变动,一些教师便选择了经商。

我身边的一些乡邻知道我曾在部队学过机械修理,便多次鼓动我做机械加工生意,但我始终不为所动,因为我离不开那群可爱的孩子和三尺讲台。我想尽我所能将国家的政策和历史讲给孩子们听。

现在,当年一些劝我经商的人早已发家致富,有了豪宅、好车,而我仍然居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几间瓦房里。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有他们没有的财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还有国家给我的各种荣誉——“许昌市先进教师”“禹州市学科带头人”等。我们这个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这些年考上各类高校的人数在周边乡村中算是比较多的。我始终认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下一代培养成才。

两鬓染霜,不忘初心

2001年,我退休回到家中,但我仍然保持着学习党和国家政策的习惯。我的床头常年放着许多有关国家政策的书籍,如《中国共产党简史》《辉煌的历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

每一次学校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我都会按时参加,与同志们交流心得体会。学校图书室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经常在那里浏览书刊。遇到没读过的有关党的政策的书籍,我就借回家细细研读。平时,我还喜欢收集党史资料、撰写诗歌及学习体会。

“金鸡报晓,声震神州,响彻全球。望伟大中华,歼系腾空,蛟龙探海,银龙飞驰。‘辽宁’游洋,‘神舟’遨空,‘射电’望空技更精……望明天,中华之巨龙,破浪长风。”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写了一首《沁园春·喜迎党的十九大》表达自豪与喜悦之情,并多交纳70元党费表达对祖国的诚挚祝福。

今年年初,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向党组织上交了3000元特殊党费,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尽一份共产党员的责任。

回顾过往,是那本《重要文件选集》开启了我学习党史、坚定跟党走的生命旅程。在我心中,它和其他党的政策类书籍都是我的宝贝。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党的政策,为党和人民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