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被俗称为“老年痴呆”,位列人类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有1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产生。
阿尔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误解为“记忆下降”,然而事实远不止如此。这种疾病进展至后期将剥夺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伴随人格改变、情绪失控等精神症状,需要专人24小时照护,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认知能力下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先从关注认知功能下降开始。
早干预:警惕认知功能下降
尽管迄今为止尚没有治愈手段,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是可防可控的。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分为:临床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阶段。由于临床前期认知功能下降不易察觉,因此早筛查早治疗至关重要。
虽然我国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群体庞大,但接受规范治疗的却很少。原因是该疾病早期症状易被他人所忽略,且患者自身常因病耻感而不愿寻求帮助。
阿尔茨海默病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为被医生和护士忽视,而33%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将不会得到卫生专业人员或医生的倾听。
如果错失干预认知功能下降的时机,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将逐渐受损,进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并进一步发展到无法逆转的痴呆阶段。
什么是认知功能下降?认知功能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功能的任一方面下降,都可称为“认知功能下降”。
已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高度关注认知功能下降的初期症状,及早判断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这样可以有效管理疾病发展。
最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到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相关的脑肠轴理论的研究中,在7月底结束的2020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上,第一次设立了与这一理论相关的专题会议。该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一系列变化,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炎症,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重预防:勤动脑,避免过度紧张
发表于《神经学、神经外科学与精神病学杂志》的“全球首个AD循证预防国际指南”给出了建议,通过以下干预措施,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早年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多进行阅读、下棋等刺激性脑力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心情,平时避免过度紧张;保护头部,避免外伤;65岁以上者应保持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在18.5至24.9范围内;避免罹患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密切监测这类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情况。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