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专版

许昌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科长张巧红

非典战士17年后再披战衣

张巧红

■记者 刘地委 文/图

2003年,许昌市第一例非典病例由她调查。17年后,新冠肺炎第一例病例出现时仍是她冲锋在前。我市每次出现重大疫情,她都选择直面危险,正面迎击。她就是许昌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科长张巧红。

张巧红,2001年参加工作,参与了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流感、2013年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有着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经验。1月25日晚(大年初一),我市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她“第一时间”冲到魏都区疾控中心,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规范调查流程,指导流调人员开展工作。流调结束时已是21时,她和同事吃了方便面,便立即开始整理调查资料、梳理存在的问题,形成规范的流调报告,以指导后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工作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流调是传染病防控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追踪病人的可能的感染来源,形成明确的传播链条,评估可能的扩散风险,以指导后期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必须走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面。”张巧红对同事说,“每个县(市、区)报告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时,我们都要到现场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开展流调工作,指导和规范流调流程,避免在后期的调查中出现一些疏漏,规避可能的风险。这是我们疾控人的责任。”从这天开始,她不分昼夜,连续前往魏都区、建安区、东城区、长葛市等地,开展流调指导工作。不少县(市、区)的工作人员说:“张科长一来,我们心里就不慌了。”

张巧红不仅要到各县(市、区)参与一线的流调工作,回到单位后还要参与流调报告的分析研讨和疫情分析研判会,针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为疫情防控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出谋划策。

疫情形势严峻期间,张巧红每天晚上都忙到深夜甚至凌晨,有时连续一周见不到5岁的女儿。有一天晚上,其女儿终于等到张巧红回家。看到妈妈那一刻,其女儿竟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挥舞着双手欢呼“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看到女儿竟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愧疚之情让一向坚强的张巧红湿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