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创建文明城 永远在路上

白庙后街“变身”记——管理篇

一条黄线,背后既有规则也有温情

□ 记者 毛迎 文/图

在白庙后街,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不高、购买方便,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但文明、卫生、和谐的城市环境如何维护?如何让“繁荣”与“市容”在“和谐”的舞台上共舞?一条黄线,既体现了规则的力度,也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

醒目的黄线,给商户“立规矩”

如今的白庙后街,道路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摊位。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条黄线将道牙上的路面“一分为二”。黄线划在盲道后面,不论是摆满蔬菜、鲜肉的摊位,还是满载红薯、山药的三轮车,都整整齐齐地排在黄线以内。行人、买菜的顾客在黄线之外,畅通无阻地来来往往。

“白庙后街设置临时便民点,主要是为了方便附近居民消费,解决低收入群体、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我们在便民点两端设立了牌子,上面明确列出了经营范围、经营时间、经营要求,并公示了监督单位和监督电话。这条街上划定了区域,要求商户在规定区域内规范经营。城管部门安排人员对白庙后街实施分路段管理,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根据现有路段实际情况,我们划定黄线,要求摊位从道牙往后退了两米左右,以前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魏都区城管局副局长吴文银说。

白庙后街临时便民点有明确的经营要求,严禁超出黄线摆摊儿设点,严禁搭设固定棚庵,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噪声扰民,严禁污染地面,做到“摊走地净”,严禁露天烧烤油烟污染。吴文银表示,对于违反规定的商户,不会采取罚款措施,而是取消其经营资格,不允许其继续在该便民点经营。

黄线背后,也有温情的故事

“大姐,你在这儿做生意,一定要把商品摆到黄线后面,让出盲道。自己准备容器,把垃圾收集起来。另外,你带着两个孩子,这里车多、人多,一定要照顾好孩子……”当日11时许,在白庙后街一个销售玉米、花生的摊位前,魏都区城管局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贾永涛一边帮摊主魏巧玲整理摊位上的玉米,一边耐心地叮嘱她。

魏巧玲是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的居民,家里有一些田地,种了花生和玉米。眼下正是花生和玉米上市的时候,她每天都用三轮车拉4大包玉米和一些花生来白庙后街出售。

“我的儿子和儿媳妇都要上班,两个孙女一个8岁,另一个1岁多。我既要照顾孙女,又要卖花生、玉米。如果没有这个便民点,我真不知道该去哪里卖这些农产品。太感谢他了,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每次我来这里卖东西,他都热情地帮我找地方,还帮我推车,啥报酬也不要。我感动得想落泪。”魏巧玲口中的“他”,就是贾永涛。

魏巧玲把贾永涛的叮嘱记在心里。她在黄线后摆了几个小凳子,带着两个孙女守着摊位。顾客剥下来的玉米叶子,她细心地收集到袋子里。“政府照顾咱,特意设了临时便民点,咱一定要按规矩经营,不给别人添麻烦。”魏巧玲说。

规范经营,为城市文明“添彩”

一条黄线,给商户划出了规范的经营场所,也给居民通行留出了足够宽敞的路面。白庙后街,就这样实现了华丽“变身”:宽敞的道路车水马龙,路旁的摊点整齐规范,行人川流不息,路面干净整洁……

“白庙后街这个市场已经存在10多年了,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并被划定为临时便民点,目的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便利。原来这条路比较窄,前几年进行了拓宽,由于存在流动摊点等现象,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随着创建的不断深入,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把存在缺株断档现象的绿化带进行硬化,扩大商户的经营场地。在盲道后面画黄线,要求原来在路边经营的商户退到黄线以内,方便了车辆和行人通行,让交通更加顺畅。如今,这个便民点既方便了市民购物,又不影响群众出行,商户和市民反响都很好。下一步,白庙后街的路面将根据具体情况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为市民停车购物提供便利。”市创文办督导一组组长王保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