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健康许昌

“贴秋膘”有学问 当心消化不良

■记者 刘地委

上周末,我们迎来处暑节气,意思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处暑过后,伴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不少市民通过进补的方式调理体质。对此,许昌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春耕提醒,“贴秋膘”要适度,以“清补”为主,注意适当与适量,否则胃肠道出现“食积”,反而适得其反。

“都说入秋之后要大量进补,为什么我反而消化不良了?”8月23日,记者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看到,在因肠胃不适、腹泻等就诊的患者中,很多人是因为进补过度导致的。

高春耕介绍,盛夏暑湿,人们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初秋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消化不良等症。所以,“贴秋膘”要循序渐进,给脾胃一个适应期。可先补食一些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胃肠功能。

肉类虽然是好补品,但不易消化。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脂类、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高春耕建议大家“清补”,即适当食用应季绿叶菜、牛奶、瘦肉、鸡蛋、鱼等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蔬菜和水果每天摄取300至600克,五谷杂粮每天根据运动量摄取200至500克。肉别贪多,每人每天吃40至75克。脾虚患者、胃火旺盛者、老年人及儿童,尽量少吃肥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另外,天气渐渐转凉,口、鼻、皮肤等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功效的食品。冬瓜、丝瓜有清热、解毒、通便、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化痰的作用,可以适当多吃。

秋季养生讲究“春捂秋冻”,是指让体温在秋季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散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防护不当,寒气很容易侵入人体,引发急性腹痛、腹泻、泌尿系统疾病等。因此,早晚气温低,要注意增加衣服。”高春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