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感天动地《悲愤诗》

□ 鸥鸟

蔡琰,字文姬、昭姬,父亲是东汉大儒蔡邕之女。她从小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能听音辨弦,才名轰动一时。俗话说红颜薄命,这句话简直就是蔡琰的人生写照。成年后,蔡琰嫁给了河东名门世族的才子卫仲道,似乎倒也郎才女貌,琴瑟和谐,可残酷的命运马上就开始对蔡琰大打出手。婚后没多久,卫仲道居然就死了,蔡琰因为婚后没有孩子,也就回到长安父亲身边孀居。

初平年间,祸乱朝野的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除掉。蔡邕因为一声叹息也遭来杀身之祸。父亲惨死,蔡琰也失去了依靠,变成了漂泊的浮萍。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军人统治,天下越发大乱,羌笛匈奴等胡人也来中原掳掠。不幸的蔡琰竟然被胡骑掳去,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自此在胡中待了12年,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这时他想起了老朋友蔡邕,于是派使者用重金把蔡琰从匈奴那里赎了回来,让她整理父亲的典籍,并做主让他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本以为别夫弃子之痛已经过去,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新的打击又接踵而至。丈夫董祀犯法按律当斩,这一刻的蔡琰频临崩溃,隆冬之际不顾礼仪,散发赤足、衣衫不整地跑到曹操府上求情。曹操得知后,对满座宾客说:“蔡邕女儿在外面求见呢,今日正好让诸位见识一下。”

蔡琰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堂中,不待曹操说话便叩头请罪,泣不成声,宾客无不感叹。

在蔡琰的苦苦哀求下,曹操被她的悲惨经历感动,答应赦免董祀的罪过。

蔡琰的一生,无疑是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代才女,她的命运不是一般的多舛,几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让她遭遇了,生离死别对她来说简直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她欲哭无泪,欲喊无声,而这一切,都化作了这首感天动地的《悲愤诗》。

《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共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可以说满篇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在诗中,诗人以其亲身经历,自叙其间的遭遇之苦,所见所感,血泪凝语,哀痛为辞,其声动天地,其语泣鬼神。诗曰:“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一幅让人目不敢触的惨烈画面。漫漫途中,“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被掳者噤若寒蝉,稍不留意就会遭杀身之祸。其间“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且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在“边荒”“少义理”“多霜雪”的胡境,诗人“哀叹无穷已”。等到归汉时,又与两个儿子生离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躕,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悠悠三千里”的回家路,归途“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影,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悲愤诗》堪称蔡文姬的发愤之作,有人称她为女中“贤圣”。全诗的真实感极强,是她用生命在呐喊和哭诉。诗中关于俘虏生活的具体描写和母子别离时进退两难的复杂矛盾心情,非亲身经历是难以道出的。她那充满苦难,充满传奇的人生,让世人慨叹;她那发自心底的生命呼喊象《诗经》里的天籁之音一样,让后人感动,让后人思涌。

《悲愤诗》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它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具有明白晓畅的特点,无雕琢斧凿之迹。后世诗家一致公认,《悲愤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堪称建安时期叙事诗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