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两天,我们将迎来抗战胜利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离开我69年的爷爷和两个为革命牺牲的叔叔。时光匆匆,不因苦难而停留,不因阴霾而驻足。如今的中国,阳光普照,安宁祥和。怀念过去,只为更好地前行;珍惜当下,吾辈当不负时代。”
讲述人:李德厚 记者:张辉
岁月更迭,记忆不老
初秋时节的晚风有些许凉意。傍晚时分,漫步在许昌的游园、广场,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我总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对于已跨入耄耋之年的我来说,童年的时光虽略显遥远,但不曾忘却。
我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洛阳偃师。我出生后,父亲一直在陕西汉中求学。童年时的我便和爷爷、母亲、伯父等家人在一起。记忆中,爷爷中等身材,头发花白,留着山羊胡,语速很慢,出门时总爱戴一顶帽子。
爷爷叫李星联,字光吾,后改名李煦,自幼就读于私塾,曾在河南政法学堂学习。后来,他醉心医学,大量阅读医学书籍,并于20世纪20年代攻读了上海铁樵医学函授,积累了大量医学知识,后来成为县里有名的中医。那时,人们生活普遍不富裕。如遇穷人看病,爷爷总是分文不取。一些病人过意不去,会给爷爷送来一些粮食。
1942年,河南遭遇大灾,民不聊生,爷爷将家里仅剩的粮食分给了乡邻,自己和家人喝粥度日。爷爷酷爱读书,阅读并收藏了大量进步书刊,这是他后来投身革命的重要原因。1944年,日寇进犯豫西,偃师沦陷,人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记忆中,我经常被大人半夜叫起来“跑日本”。
谆谆教导,犹在耳畔
1944年秋,皮定均、徐子荣率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并筹备成立了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由于爷爷声望高,我的两个叔叔李长庚、李绍白先后到延安参加革命,爷爷被推举为县长。此后,爷爷忙于抗战,很少回家。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同年9月,爷爷随皮定均部南下,后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大别山根据地。爷爷当时已年逾五旬。在组织的动员下,爷爷决定返回家乡隐蔽。经过层层封锁线艰难回到偃师后,爷爷才知道我们家被抄了无数回。无奈,爷爷带着母亲、二伯、舅舅等家人南下四川广元避难。刚上学不久的我也被迫辍学。
1947年到广元后,我和爷爷相处的时间多了起来。有一天,爷爷说要带我去武侯祠玩,当时只有8岁的我特别高兴。在路上,爷爷告诉我,我们国家有一个伟人,他的名字叫毛泽东,他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革命家。从此之后,我就记住了毛主席的名字。后来,爷爷还送我了两本书。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两本书的名字是《什么是帝国主义》《人民公敌蒋介石》。“要爱国,要忠于自己的国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说。
谨记教诲,不负时代
1949年,解放的号角逐渐在中华大地吹响。当年3月,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我和家人从广元返回家乡偃师。次年,爷爷被选为偃师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后出任偃师县土改委员会主任。1951年10月,由于父亲在郑州工作,我便和母亲到郑州随父亲生活。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爷爷便与世长辞。
经济条件所限,我和爷爷没有留下合影,爷爷送我的书也在时光流逝中不知所终。后来,我在出版于1963年的《星火燎原》第七集《红偃师》一书中读到了爷爷的事迹,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刻。此后,我便将这本书当宝贝一样珍藏。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从武汉水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水利工作直到退休。1984年,我像爷爷、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经常给子女讲他的故事,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谨记他的教诲,做一个热爱祖国、忠于国家的人。如今的静好岁月是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后辈的我们只有努力前行,才能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