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咱爸咱妈

老人如何在节俭和健康之间找准平衡点?

多些精打细算,少食剩饭

□ 记者 张铮

在我市,不管是家庭还是餐饮企业,都在践行着“光盘行动”。那么,有勤俭节约习惯的老年人是如何在节俭和健康之间找准平衡点的?8月30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精打细算”,按量做饭

在市区解放路居住的周爱华,在小区里是有名的“节俭达人”。她家的餐桌上很少看到剩饭的“踪影”。

“平时家里就我和老伴儿,只有周末了儿女们才会回来。”周爱华说,以前只要到周末,她就会做一桌子菜,但每次都会剩下很多,害得他和老伴儿要吃好几天的剩饭。后来,周爱华听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开始改掉做饭总是多的毛病,菜只炒一点儿,饭也是根据家里每个人的饭量煮的。

“刚开始老伴儿特别不适应,每次吃饭都不过瘾,不敢夹菜,也不敢盛饭,怕自己吃了,其他人不够。”周爱华说,为此,她没少和老伴儿斗嘴。

渐渐地,周爱华的老伴儿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以前习惯每次吃饭都多吃,唯恐剩饭,但吃多了不舒服。”周爱华的老伴儿说,他觉得这样的方式挺好的,不仅节约了,而且每次吃得不是太饱,感觉挺舒服的。

不光在餐桌上,周爱华的“精打细算”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家的洗澡水、洗衣服水,我留下来洗拖把、冲厕所。”周爱华说,她家在高层住,水费比较贵,这样一来,每月还能节约不少水费。

吃剩饭,对健康不利

现在很多老人注重饮食健康,剩饭绝对不吃。但也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见不得家里有半点儿浪费,只要有剩饭,必先“消灭”掉,再吃新做的。

当日上午,记者在东城区一小区内见到了70岁的刘利敏。她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家里的剩饭一律不倒,还要求家人跟她一起吃。

刘大妈认为,剩饭放入冰箱就能保鲜,拿出来只要热一热就能吃。倒掉剩饭,是她无法容忍的“作孽”行为。

刘大妈的节俭是值得称道的,但热过的剩饭不但色、香、味遭到了破坏,营养价值也大量流失,还有可能产生毒素,因此,平时就应该少做点儿菜。为了让母亲少吃剩饭,刘大妈的儿子没少想办法。有一天,刘大妈无意间看到一档养生节目,讲吃剩饭的坏处。看完节目,刘大妈说:“原来吃剩饭、剩菜有这么大的危害。”渐渐地,她采纳了儿子的建议。

如何在节俭和健康之间找平衡

“饭菜剩下怎么办?”当记者随机向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提问时,除了个别回答“坚决不剩饭,一定当桌吃完”“剩饭喂家里小狗”外,多数人选择“放冰箱下顿吃”。

节俭是很多老人的习惯。水果烂了一点儿,子女要扔掉,老人说太可惜了,削掉烂的那部分还可以吃;剩饭子女不爱吃,但老人舍不得倒掉,一顿顿接着吃……

现在养生节目多,健康文摘也常见,不少老人都爱看。那么,如何在节俭和健康之间求得平衡?国家二级营养师王红告诉记者,既做到健康饮食,又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然最好。如果做不到,不妨让老习惯向健康让步,主动接受科学、健康的新理念。

同时,王红建议儿女们既要理解、体谅老人的做法,也要坚持给他们注入新观念。做子女的可以采用多次、多人、多角度的劝说方式,而且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当然,不管是谁出面劝说,一定要爱心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