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尽力就好

——致“考古界团宠”钟芳蓉同学

□ 黑山

钟芳蓉同学,今天是你以湖南省高考文科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北大考古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你就告别了高考之后的选择,成为考古大家庭崭新的一员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是你第一次跻身考古圈,今后的道路还漫长得很呢!

伴你进入北大的三本书的主人公,分别是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和曾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今年已88岁高龄的严文明先生。他们都是中国考古圈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我作为北大考古圈内的博士后,也曾无数次近距离接触过他们。但今天,我不想奢谈他们的或伟大或平凡的往事——这些与你关系不大,我更愿谈谈你最关心的话题——那就是你所熟悉的四个字:尽力就好。

尽力就好。

在你来北大读书期间,你会发现,你高中时常常因考分而高出同学们一大截子的优越感,在北大彻底不复存在了。新的北大同学怎么都那么能考、那么善考,动辄夺取考试的优异成绩,而且能够做到长考不败、长盛不衰。

尽力就好。

在你读完北大四年本科之后,你才感到真是学海无涯。大学毕业的你,在北大硕士、北大博士生面前,在北大老教授面前,还稚嫩得很呐!

尽力就好。

在你离开北大,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工作者之后,开始一系列琐碎而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之后,你才体味到夺得高考的全省文科第四名,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原本就有高考全省第一名的老前辈们,一辈子都不曾显山露水,而你,只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罢了,或大或小,总不因浪费光阴而懊恼。

尽力就好。

当你亲手发掘第一座墓葬、第一个灰坑、第一座房址、第一段道路时……你会体味到古代人们流传于后世的遗迹实在是太丰富了,面对这么丰富的人类遗迹,而自己简直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

当你整理第一篇发掘简报时,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所从事的考古事业是一项最能体现群体性的事业。首先,在考古发掘时就需要劳动大军的不声不响地参与。此外,器物修复工前来修复,考古绘图技师前来绘图,考古摄影师前来照相等,你自己只不过是从事一番文字写作而已。没有考古团队的多方协助,哪里会有一篇考古发掘简报的问世呢?量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也写不成一篇简略的考古简报啊!

当你接触到的学术问题,渐渐有了眉目,你或许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见需要表达了,于是,考古学论文不约而至了。可是,一篇富有新意的考古学论文,可不像可以随时出笼的宠物,而是通常需要苦思冥想、反复争执才能形成的。又过去了若干年月,你可能会对考古学的某一专题产生了较为丰富的认识,于是,你才有了出书的愿望,用一本书集中表达你的某一方面的学术思考。

岁月,在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你大学毕业时,依旧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或许,那时的你还有兴致聊一聊自己考大学的某些得意的镜头。如果幸运之神光顾你,在你读研、读博之后,甚至,一直在你30岁左右,头戴博士桂冠,身披博士礼服时,或许会透露出历史学博士才拥有的几分自得的神色。可是,那时的你,早已度过初登大学之门的岁月,迎接你的不仅有夺得博士桂冠的喜悦,同时,还有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些许不安吧!

我欣慰的是,早早地,你就做足了“尽力就好”的心理准备。不仅考大学如此,不远的将来,考硕士、考博士亦应如此。生活中的你,想必是逢“喜”如此,遇“忧”亦应该如此的。

钟芳蓉同学,“尽力就好”应是你一生当中时常不被忘记的自我忠告。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信“尽力就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