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言为心声 诗如其人

□ 鸥鸟

《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孔融的《临终诗》显然是他最后的一篇政治宣言。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后代,东汉末年因任北海相,被后世称为孔北海,以“七岁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名列“建安七子”之首。在政治理想上,孔融属于坚定拥汉派的代表人物。在身系囹圄,将赴刑场之际,孔融写下了这首《临终诗》。

《临终诗》总结了作者的政治教训,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态度。虽然已是人生将尽,但迫于政治高压,该诗仍然不得不韬晦其事,闪烁其词,可读者仍能感受到诗中所含的微言深旨。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诗歌开宗明义,沉痛地总结出挽救汉王朝的事业失败是因为言多行少,谋事不密。孔融等“保皇派”虽然有政治理想,但缺少政治实力和斗争经验,只能寄托于毫无实效的“口诛笔伐”,最终不仅于事无补,反给自己招来杀身灭族之祸。孔融平素“喜诱益后进”,引为声援,身遭罢黜后仍不收敛,依旧招纳羽翼,“宾客日盈其门”。这种公开结党的做法已经触碰了曹操的政治底线。同时,孔融生性嫉恶如仇,难守缄默,时常对曹操冷嘲热讽,“发辞偏宕,多致怪忤”,而且经常公开炫耀自己“座上客已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就等于赤手空拳向曹操提出挑战。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孔融接着指责曹操对汉室江山蚕食的野心,语含谴责。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窒。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这几句是向世人宣告形势的发展已经很严重:涓流成江河,非一滴之功;邪风压正气,非一日养成;大厦之将倾,秀木难支撑。革命不是绣花做文章,汉室就要亡了,再继续坐而论道也不会起任何作用。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漫渍解胶漆。”局面为什么会到这种没法收拾的地步呢?是因为大家各怀心思,貌合神离,都不愿团结起来,反而去依附权贵,追名逐利。反对的力量慢慢地也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作者最终以极其沉痛的笔调作无可奈何的绝笔。活着倒是千忧百虑,不如一了百了,让死亡来解脱苦恼,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齐听任它了结去罢。

孔融的这首《临终诗》叙喻错综,笔法参差多变,引事用典灵活,兼用双关、假托、暗示、含蓄等讽刺艺术手法,表明作者坚决拥汉的政治立场。言为心声,诗如其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凛然正气,远非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摹拟的《临终诗》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