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鉴赏·收藏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晓锋收徒仪式举行

众弟子向师父、师娘鞠躬敬礼。

本报讯(记者 王增阳 文/图) 鞠躬、敬茶、拜帖、献礼、留影……9月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晓锋收徒仪式在禹州市神垕镇杨志钧窑举行。26名弟子以传统的拜师礼仪,正式拜杨晓锋为师。

杨晓锋1970年7月出生于神垕镇钧瓷世家。当时,23岁的父亲杨志已跟随钧瓷名师卢广东学艺多年,擅长钧瓷造型和手拉坯,后来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跟随杨志大师的脚步,杨晓锋在少年时代就进入钧瓷创作领域。1985年,杨晓锋进入禹州钧瓷一厂。其后,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为师,成为厂里的好苗子。1987年,他被保送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深造,师从著名陶瓷专家周国祯、吕品昌教授,学习陶瓷雕塑和美学理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杨晓锋在其后30余年的钧瓷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天池笔洗》《大象无形》《日月同辉》《龙尊》等展现着其深厚的钧瓷创作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感悟。

自20世纪90年代起,杨晓锋开始义务授艺。“作为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钧瓷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杨晓锋说。

当日上午的仪式上,26名弟子和杨晓锋按照呈拜师帖、回收徒帖、敬茶、弟子献礼、师傅回礼等程序举行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收徒拜师仪式。杨晓锋和妻子温娜一一发放收徒贴,鼓励所有弟子勤勉学习、爱钧重道、传承技艺。弟子代表温向矩作为徒弟代表承诺:一定会尊师重道,继承和发扬师父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虚心学习,真诚求教,学以致用,探索与积累相结合,力求在师父的指导下,尽快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

收徒仪式上,杨晓锋承诺:一定承担好非遗传承人的职责,发扬钧瓷老艺人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主动无私地向徒弟们传授钧瓷烧制技艺,及时肯定徒弟们的点滴进步,发现他们的优点、优势,鼓励和支持他们勇于改进和大胆创新,真正做到严于执教,让他们勤于学习、精于技艺。同时,要求徒弟们真正学到钧瓷艺人代代相传的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苦干精神、实干精神。结合自己的优势、特点,博采众长,早日学艺有成,为整个钧瓷界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