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11时40分,青山岭村助餐点,阵阵饭香在秋日的微风中飘散开来。67岁的村民葛存良双手背在身后,悠闲地来到助餐点。
“培,今天中午啥菜?炒得怪香!”隔着厨房的窗户,他伸头看了一眼。
厨师葛红培戴着口罩、围着围裙,正在灶台前忙活:“西红柿鸡蛋做的卤子,里面配的还有茄子、洋葱。”
“中!正好想吃碗捞面条嘞!”葛存良高兴地说,“菜和面条多煮会儿!”
“放心吧!保证软乎。马上好,你先去屋里歇会儿吧!”葛红培热情地招呼着。
葛存良走进助餐点最右边一间窑洞,随便找了张凳子坐下后,便和几个老伙计聊了起来。
青山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占伟介绍,这几位老人都是村里的脱贫享受政策户,儿女基本都在外打工。因为上了年纪,他们切菜、烧火、做饭都非常不方便。以前,一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发愁。自从村里的老年助餐点建起来后,他们每人一个月交100元钱,一天三顿饭有了着落。助餐点的伙食非常符合老年人的口味,饭菜做得比较软烂,鸡蛋、肉经常有。
“存良爷,快开饭啦!招呼大家把桌子和凳子搬搬。”说话间,院子里传来了葛红培的声音。
在葛存良的招呼下,三四个腿脚比较利落的老人很快把两张长桌和十几把椅子摆在了院里的阴凉处。
“面条煮好啦!开饭啦!”葛红培朝院子里喊了一声。老人们拿出各自的碗筷,开始有序地到厨房里打饭。
记者发现,打饭时都是老人们自己动手。他们捞面条和打菜用的都是公筷和公勺。葛红培介绍,这是大家为了卫生和健康养成的习惯。
葛红培也是贫困户。她从助餐点开始运行就来到这里,一个人挑起了后厨的担子,一个月工资1500元。
“做饭一点儿也不累,来这儿吃饭的都是俺的长辈。他们吃饱、吃开心,俺也可高兴。”葛红培笑着说,“再说,能在家门口挣钱,比出去打工强。”
不多时,老人们都打好了饭,围坐在长桌旁吃了起来。一时间,小院里响起了一片吃面条的声音。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好。”今年84岁的李国强吃了几口面条放下筷子说。他在青山岭住了一辈子,变化最大的就是这三四年。以前,青山岭耕地少、没资源、基础设施差,村里人种地吃不饱、打工出不去,村民的生活普遍比较困难。自从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以来,青山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灯亮了,工厂也建起来了,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助餐点运行一年多了。”李占伟说。青山岭村助餐点是磨街乡的两个试点之一。其目的就是解决村里60岁以上贫困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
青山岭村助餐点,采取乡村推动、社会帮助、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村里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人每月交100元伙食费,乡里和村里统筹一部分资金,加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完全可以保证日常运行的正常化和持续性。
李占伟说,在近20名就餐老人中,贫困户老年人有12人。此外,做饭的厨师也是贫困户,在解决好老年人吃饭问题的同时,帮助一名贫困户增收。
青山岭村助餐点的建成和运行,不仅照顾好了老人的吃喝,还解决了外出打工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青山岭营造出孝老爱亲的良好氛围。
“脱贫啦!致富啦!乡风文明也不能落下。”李占伟笑着说,“想建成美丽乡村,村子要美,人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