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牛倌脱贫“自奋蹄”

□ 记者 王志鹏 孙学涛 通讯员 李红勋

葛国昌在喂牛。 记者 王志鹏 摄

“国昌,这两头小牛犊长得不赖!”9月3日,青山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占伟带着记者一行来到村民葛国昌院子外的牛棚,看到两头健壮的小牛犊正挤在母牛身旁,努力地吃奶。

“还中吧!”葛国昌憨厚的脸庞上堆满了笑容。

“国昌是俺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李占伟指着葛国昌佩服地说,“他不光通过实干脱贫,还不忘感谢党和政府。”

葛国昌今年52岁,2014年之前,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葛国昌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妻子和儿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加上孩子上学,家庭负担非常重。更不幸的是,2014年,葛国昌的妻子患上了心脏病。

当年,葛国昌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他们一家人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葛国昌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被认定为贫困户之后,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接踵而来。先是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妻子、儿子、老父亲看病吃药的问题;然后是教育扶贫政策,解决了孩子上学费用的问题;同时,在乡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们还吃上了低保,每月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家里房顶上还安装了家庭分布式光伏,每年增收2000元—3000元。“两不愁三保障”“六改一增”等扶贫政策的实施,让葛国昌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2016年,为了帮助葛国昌增加收入,帮扶责任人帮葛国昌购买了两头牛,想让他通过养牛增加收入,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

“那时,就是想让国昌养牛试试,谁知道他能下那么大力气。”李占伟感慨地说。牛买回来了,喂养却成了难题。购买专用饲料价格较高,葛国昌根本负担不起。为了降低成本,葛国昌每天都赶着牛在青山岭的山坡上跑。等牛吃饱了,他把牛带回牛棚,然后背着镰刀和编织袋上山割草,晒干后留着冬天喂牛。

牛生病和产崽时,为了随时掌握牛的状况,他直接搬进牛棚居住,直到牛完全康复或母牛顺利产崽。日常,利用闲暇时间,葛国昌还用心摸索,通过实践掌握了饲料的最佳配比和温度、湿度调节等养牛的基本技能。

在葛国昌的努力下,他家牛的存栏量迅速增加。2019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葛国昌在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3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葛国昌利用这3万元贷款,购买了三轮车和铡草机,改建了牛棚。随着牛存栏量的增加,对于防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葛国昌在畜牧技术员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基本的防疫知识和技术。

2019年,葛国昌家的牛从最初的2头增加到17头;目前存栏8头,已出售9头。当年,葛国昌家的人均收入达到8418元。

“国昌哥,你脱贫致富的劲头为啥这么大?”记者好奇地问。

“谁不想过好日子?”葛国昌笑着说,“再说,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咱付出了那么多。咱要是不努力,对不起这份恩情啊!”

葛国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2019年,葛国昌在村里的支持下开垦荒山,种下了800棵软籽石榴树。在自己继续努力的同时,葛国昌还带动两户贫困户走上了靠养牛致富的道路。

2020年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葛国昌自费购买了绿茶、方便面等,主动送到青山岭村的防疫卡点,用实际行动向一线抗疫人员献上了一份爱心。“说实话,国昌当时这样做,我们谁也没想到。”李占伟感动地说,“收到他捐的物资,大家都很感动。”

“那点儿东西算啥!跟党和政府帮助咱的比起来差远啦!”听到李占伟的夸奖,葛国昌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你不知道,国昌家的孩子葛佳龙还在网上往武汉捐了100块钱。”李占伟说。

“那更不算啥了!”葛国昌赶忙摆着手说。

葛佳龙捐款完全是自发的,事前也没有和葛国昌商量。葛国昌知道之后非常欣慰,因为这说明孩子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心中牢记党和政府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