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耐人品味的兄弟情谊

□ 王小凡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人。曹操做丞相后,刘桢被辟为椽属,类似于现在的私人秘书。在建安文学中,他的诗注重气势,不讲究辞藻。钟嵘说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评价是很高的。这或许是他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原因。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可谓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了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显。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恰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更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