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咱爸咱妈

身边有小鸟,生活很快乐

李国安在逗鸟。在他的精心调教下,他养的鸟能模仿猫、狗、鸡等动物的叫声。 记者 张汉杰 摄

□ 记者 张汉杰

“提笼架鸟”曾经是古代纨绔子弟身份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养鸟更多的是一些老人消磨时光、修身养性的一种爱好。9月14日一早,走入市区清潩河游园一角,记者看到一群提着鸟笼的老人在闲聊。鸟笼里有画眉、百灵、山雀等。鸟儿清脆、嘹亮的鸣叫好似悦耳的音乐。提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老人们与记者分享了养鸟带给他们的乐趣。

养鸟能解闷

当日,老人们给记者推荐了同样爱养鸟的老李。在市区清潩河游园八龙桥附近,记者见到了老李。老人们口中说的老李全名李国安,精神矍铄,正在小树下逗鸟。

“我养鸟的时间不长,也就三四年,图个开心。”李国安告诉记者,他今年60多岁,是市园林绿化处的一名退休职工,在市区八一路与劳动路交叉口附近居住。自打开始养鸟,他就像上下班一样,早上带鸟出来玩,中午按时回家,有时候下午也出来遛鸟,傍晚再带它们回家。他养了6只画眉,每天都带着它们出来遛。

“我4年前退休后,突然闲了下来。老伴儿忙家务,孩子上班,我在家里成了大闲人。我很失落、心情郁闷,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无聊。后来,我看到很多同龄人养起了鸟,我就想:要不也养只试试。”李国安说,他开始尝试养鸟,并逐渐对养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鸟当成孩子养

如今,李国安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提着鸟笼来到清潩河游园遛鸟,和大家分享养鸟的乐趣。中午回到家,吃完午饭后,他就给鸟洗澡、清洗鸟笼、给鸟添食加水。

“很多人觉得养鸟就是喂喂食、遛遛弯儿,简单得很,其实不然。”李国安说,“就拿我养的画眉来说,这鸟差不多出生两年后才会鸣叫。有时候,画眉还会生闷气,一生气就再也不叫了。你要慢慢引导它们,就像教育小孩儿一样,不能让它们乱发脾气。”

李国安指着鸟笼里小小的食皿给记者看,又说道:“它们吃食讲究,1斤小米加5个鸡蛋黄,拌匀了才吃。我给它们买的是上好的小米和鸡蛋,就是为了让它们吃好。我和老伴儿吃饭都没这么讲究。我生怕它们吃不好生病,到时候我会心疼。”

“天好了,带它们出来玩玩;天不好,就让它们在家待着。有时候,我听到谁家的鸟得了感冒等病‘没了’,就更加紧张,生怕它们有闪失。”李国安无奈地说,“家人说我养鸟就像养孩子”。

养鸟是一种精神寄托

李国安说,他对鸟着了迷,看见漂亮的画眉,买;听见叫得好听的画眉,买。

“别看我只养了6只画眉,而且品种很单一,可是随便拿出一只都很厉害。”提起自己的画眉,李国安很自豪,“买一只画眉要好几百元,吃的、用的还有花销。家人开始还不理解,后来看我因为养它们变得开心也就越来越支持了。”李国安说,“钱是怎么挣都挣不完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我一把年纪了,难得有个爱好,所以我省钱也会买自己中意的画眉鸟。”

“养鸟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不养鸟的时候的确没有这样的感受,养了以后感受很深,觉得生物都是有灵性的,而且通人性。现在鸟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听听悦耳的鸟鸣声,与朋友们一起聊聊天儿,真是一种享受。”

养鸟能养心

当日,和李国安一起遛鸟的还有陈先生。“鸟的状态和大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养鸟其实就是养心。”陈先生今年68岁,养鸟已经几十年,对他而言,养鸟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玩乐,而上升为一种养心、静心的生活雅趣。

“许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遛鸟也越来越惬意。”陈先生说,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它能识别自然环境的好坏。一旦到了空气清新的环境,它就会很兴奋地蹦跳、鸣叫,“我几乎每天一大早就出门遛鸟了。遛鸟时,小鸟总能帮我挑选一处空气最好的环境。然后,我就停下来,打开笼衣。听着鸟叫,我随意做运动,舒展身躯,迎来一天的好心情。”

“养鸟让我更有耐心和责任心。”陈先生说,养鸟的好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在于能养心,让自己静下来。因为每一只鸟都有不同的性格、脾气,而它们又不通人语,所以养鸟的人只能静下心来慢慢感悟。

因为喜欢养鸟,陈先生对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各种鸟儿的生态分布、生活习性到鸟文化历史,他都烂熟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