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建安区椹涧乡西耿村,村民安红海正冒着高温,在自己的蔬菜大棚内查看蔬菜的长势。大棚内闷热异常,安红海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可是,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安红海今年51岁,家里有5口人,包括他和妻子、3个孩子。原来,安红海在村里承包了几亩田地种菜,加上在外工作的大儿子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安稳、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6月,安红海的小儿子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安红海辗转于许昌、郑州,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钱花完了,病还得治啊!”安红海叹息。回忆起给小儿子看病的那段日子,他眼中泛起了泪花。为了保住小儿子的性命,他和妻子四处借钱。由于长时间陪小儿子住院,家里的几亩菜地荒了。刚上学的女儿也需要花钱请人照顾。在重重压力之下,安红海一家的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
2014年,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西耿村党支部书记耿子法得知安红海家遇到困难之后非常重视,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将安红海一家确定为贫困户。
在随后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安红海一家办理了低保,享受了两免一补、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
但是,扶贫干部和安红海都知道,仅靠扶贫政策帮扶,想要走出困境,实现脱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红海的小儿子生病花费巨大,想让他们家脱贫,光靠‘输血’远远不够,必须想办法让他们家‘造血’才行。”耿子法说,让扶贫干部比较欣慰的是,安红海的想法与他们不谋而合:想要还清借的钱,让全家人重新过上好日子,必须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
经过坚持不懈的治疗,安红海小儿子的病情最终稳定下来。医生交代只要过了3年的稳定期,就算痊愈了。小儿子出院后,安红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通过扶贫小额贷款,购买了一台磨面机,在家开了磨面的小作坊,同时种起了蔬菜。加上大儿子打工的收入,2017年,安红海一家一年的纯收入超过了7万元,成功脱贫。
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通过全家人的奋斗成功实现脱贫后,安红海更加勤奋了。2019年年初,他主动找到村里,说想承包村里的4个大棚。为了支持安红海,村里以每个大棚每年1000元的价格将4个大棚租给了他。承包大棚之后,安红海在大棚里种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为了提高收益,他还种植了紫苔菜、球茎茴香、黑玉米、苦菜、红苔菜等经济作物。
“咱的扶贫干部真好。”安红海感激地说,“区里、村里包括驻村第一书记,主动帮助我联系销路,让我的蔬菜渐渐有了名气。”2019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安红海成立了许昌市建安区红英种植家庭农场,有了自己的品牌。同年年底,他在许昌市区的光明路租下一间门面房,起名叫“红英种植家庭农场自磨面”,申请并注册了家庭农场商标,主营自己家加工的杂粮面。由于蔬菜和面粉的质量好,安红海的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安红海小儿子的病已经过了3年的稳定期,彻底康复了,并且已经上了小学。通过实干,安红海的月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一家人也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能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安红海是这样说的,也实实在在做到了。
“说实话,红海的干劲儿让我们也十分佩服。”耿子法说,从安红海的小儿子生病,到他家成为贫困户,再到成功脱贫,他从来没有主动向乡里、村里要过什么。他跟帮扶干部交流时,经常说自己想干点儿啥、怎么干。最重要的是,他最后都干成了。这为他的孩子,为其他贫困户,也为想要致富的村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