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资讯

古人是怎么测雨的?

我们常用“倾盆大雨”来形容雨大势急。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测雨的。

在古代“盆”除了用于生活外,还是一种原始雨量器。那么,还有哪些生活器皿被古人用来测雨呢?国家统一制定的雨量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雨量器的萌芽——天池测雨

最早的时候,我国对衡量雨量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唐宋开始,雨水的多少和降雪一样开始由尺寸进行计算,如“肤寸”“寸余”“数寸”“及尺”“近尺”“盈尺”“三四尺”等。

但雨水和积雪不同,积雪可以直接丈量,雨水会流动。所以,雨水用寸、尺、丈计量,必须借助专门的器物。起初,人们只是依据生活经验,对雨后地面积水的厚度进行推测。后来,人们对雨水进行了测量,而用来测量的器具便是生活中的一些器皿。

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记载的数学题来看,测量雨水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其中,天池测雨法是用天池盆来收集雨水,通过计算获得地面的降水量。

天池盆不是专用工具,而是预防火灾、积蓄雨水的容器。圆罂大概是水缸。不管是天池盆还是圆罂,虽然是生活器具,但是都是事实上的雨量器。

雨量器的诞生——圆筒形测雨器

明朝出现了由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圆筒形测雨器,供给地方州县使用。公元1442年,出现了有标准的铜制雨量器。清朝的雨量器已接近现代水文使用的雨量器,上面刻有标尺。康乾时期,朝廷将这种改进后的雨量器发到全国各地,用来“武装”当时的水文测站。

这种雨量器用黄铜制造,上面刻有标尺。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雨量器。直到1639年,欧洲才由意大利人卡斯太里弄出来一个雨量器。

其他测雨方法——雨水入土深度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雨量观测流行,这就是“雨水入土深度”。比如,民间和文人笔下就有“一犁雨”的说法。这个犁就是耕地的犁。古人已经引入雨水进入土壤深度的概念表明当时已经注重雨水的实际效果,接近现在水文学所说的土壤含水量。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