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关注

莘莘学子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 记者 李嘉 王志鹏

张万录给儿子张帅博打电话。 记者 李嘉 摄

“帅博,这两天在那边咋样?”“帮老师接待新生哩!”“中,家里都好,我和你妈不用你惦记,你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襄城县范湖乡凹郭村北头,今年58岁的张万录坐在自家院子里给远在西安求学的儿子张帅博打电话。

“儿子一切都好,我放心了。”挂断电话,张万录仍保持着打电话时的微笑,“儿子争气,去年考上了西安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今年读研二。儿子能正常上学,多亏了村里送的助学金。”

张万录家的院子里有棵挂果的枣树。他坐在树旁,向记者讲述了儿子的情况。张帅博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姐姐已经嫁到外地。父母为了将他们拉扯大日夜操劳,所以张帅博刻苦学习。他先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后来考上了厦门集美大学。

“为了供儿子读书,我一直在外边跟着建筑队干活儿,家里由老伴儿操持。虽然累,但是能维持。儿子一直住校,从不乱花钱,每次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是,我生病后,一切全乱了。”张万录说,2018年,他被查出患心血管疾病。由于治病,家里“捉襟见肘”,他连体力活儿也干不成了。

“儿子考上研究生时,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可高兴之余为他的学费发愁。”张万录说,他东拼西凑,勉强凑够了儿子的学费。“我们为生活费发愁时,村里送来了3000元助学金,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这让我们感到温暖,也给儿子带去了动力。”

“去年,像我家一样拿到助学金的家庭,村里有10户。住在我家前排的老李家,女儿考上研究生,儿子考上一本,共拿了6000元助学金,在村里可轰动了。”张万录说,听村干部说,村里今年有更多的孩子能拿到助学金。

2019年,凹郭村从集体收入中支出2.5万元用于兴教助学,向10名大学生发放了助学金。考上研究生和一本的学生每人3000元,考上二本的学生每人2000元,考上专科的学生每人1000元。

“我们村以前底子薄,没有集体经济。经过发展,2019年,集体收入达到23万元。村‘两委’决定从中拿出2.5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凹郭村党支部书记常同善说,以前村里穷,吃过教育落后的亏,所以决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现在,我们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教育、人才储备等事情要重视起来。这些关系全村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常同善说,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抓好提升村民素质等工作。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手段。

“重视教育就是助力村里的年青一代赢得未来。我相信这些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驻村第一书记司福智说,希望他们通过读书发生蜕变,投身社会,反哺家乡。“希望村里的孩子以此为动力,都能拿到3000元助学金。”

脱贫之后,凹郭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并把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让广大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常同善说:“我们正在统计今年发放助学金的名单,预计15名学生能拿到助学金。这更坚定了我们发展教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