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关注

昔日背债户 今日致富能手

□ 记者 李嘉 王志鹏

王清坤向记者介绍他的农机。 记者 李嘉 摄

“清坤,又收拾你的农机呢?”在襄城县范湖乡凹郭村主街旁的一块空地上,路过的村民向在一台拖拉机上忙碌的王清坤打招呼。

“快该收玉米了,我把机器擦擦,刚对机器进行了保养。”王清坤一边擦拭着驾驶室里的仪表盘一边回应。

秋收将至,每年这个时候,58岁的王清坤都会把他的农机从内到外收拾一遍。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胸前的衣裳,可王清坤干劲儿十足,手上的抹布上下翻飞,很快把驾驶室擦了个遍。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用这个大家伙种地想都不敢想。”说起以前的生活,王清坤记忆犹新。

王清坤有两个儿子,一个去了广西,一个去了江苏,如今都在外地安家立业。当初,为了把两个儿子拉扯大,王清坤两口子除了在自家的田里辛勤劳作外,还要到外面打零工。儿子长大成人,王清坤却背了7万元债务,虽然生活水平没有低于贫困线,但是日子过得很清苦。

转机出现在2016年9月秋收前。驻村第一书记司福智争取到郑州烟草研究院的帮扶资金50万元,购买了4套大型农机,准备租赁给村民。

“当时,我们乡虽然是粮食产区,但是大型农机很少见。租赁大型农机,第一年交5万元,之后每年交2万元,4年以后农机归个人所有。我算了算,感觉挺划算,赶紧联系两个儿子帮我筹钱。”王清坤说,当时村里想租赁农机的有10多户,他通过竞拍获得了一个名额。

一套农机包含犁地、播种和粉碎秸秆的机器。之前打零工的时候,王清坤操作过小型农机,所以很快能熟练地操作大型农机。

“我想干出名堂,把债还了,改善家里的条件。”王清坤说,2016年秋收时,他的农机没有闲过,十里八乡跑了个遍,甚至到了周口、漯河等地。

“犁地加播种70元一亩,粉碎秸秆12元一亩。从2017年开始,我的农机每年要在1000多亩土地上工作。”王清坤扳着指头说,头一年,他交了租赁金后有不少盈余。

王清坤的眼界开阔了,收入增加了。他想当的不是盯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而是会操作农机的“农场主”。得知王清坤的想法后,凹郭村的干部纷纷出手相助。土地流转有困难,村干部帮忙做工作;缺少创业资金,村干部帮他多方争取……在大家的帮助下,2018年,王清坤筹集资金承包130亩土地种植大豆、小麦、辣椒等农作物。

“2018年刚好赶上家门口的粮库投入使用,这是我敢承包土地的原因。”王清坤说,粮库建成后,收获的粮食从地头直接拉到粮库,不用再拉回家保存,省下了大笔开支,卖粮没了后顾之忧。

家庭农场慢慢步入正轨,王清坤致富后不忘村里的贫困户。从2017年开始,他的农机免费帮助村里的贫困户播种、犁地。村民常青堂是五保户,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王清坤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家的4亩多地,帮助他家增加收入。常青堂家的生活明显改善。在凹郭村,除了常青堂家以外,还有2户贫困户家的土地被王清坤承包。

“今年,我和村里的4个人一道,又承包了216亩土地种粮食。我不仅要把债还完,而且要大干一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清坤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家里有农机,粮库在家门口,只要肯下力,没道理过不上好日子。我保守估计,明年能挣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