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事业。’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是学习,让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至退休的35年间,面对多个岗位做到尽快适应乃至游刃有余;也是学习,让我在退休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未来的日子,我仍将继续学习,描绘最美夕阳红。”
讲述人:杨海亮 记者:张辉
学习,为我指明人生方向
我叫杨海亮,今年77岁,老家在漯河市临颍县的一个小村庄。我家有6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记忆中,家人一起吃饭时,一个烙馍总是被掰成两半,不是吃不完,而是另一半要给兄弟姐妹吃。最穷时,我们家甚至吃不上盐。然而,即使这样,重视教育的父母仍坚持送我和兄弟姐妹读书。
小学三年级的寒假,我在村中邻居家的门口看到了一副对联:“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读书最为高。”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下决心努力读书,改变家里的状况。我记忆力很好,头天学习的文章,第二天我就会背诵,老师都很喜欢我。我还曾写了一首词,被喜爱音乐的班主任谱成了曲子,风靡学校。
“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经过努力,1964年,我如愿考上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得知消息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家人也为我感到高兴。那年秋天,我乘火车到开封,开始了大学生活。大学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我因表现良好,被选为班级团支部书记。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然而,1966年,“文革”的开始将这一切都打破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1968年,我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
现在回忆起来,虽然由于时代原因,我的大学生活略有缺憾,但赋予了我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学习,让我不断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当时的许昌县尚集公社(现建安区尚集镇)宋庄村劳动锻炼,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月工资43.5元。两年后,我被调到尚集公社整理材料、宣传政策法规。这对学中文的我来说,难度并不大。然而,一年多后,我迎来了工作生涯的第一个挑战。
当时,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尚集卫生院做会计。从未接触过财务工作的我,虚心向同事学习,第二个月便能独立完成工作。1980年年底,我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在此之前,我还曾到县卫生学校和县供销社工作。进入组织部后不久,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弥补了大学时未能入党的遗憾。
1984年春,我的一篇反映“先富带后富”社会现象的稿子在《河南日报》上刊发,这给我日后到县纪委工作提供了契机。1986年初,我从县纪委到县物资局任局长。1988年初,我和同事到内蒙古采购木材时在扎兰屯火车站拍下了这张照片。看着这张照片,我总会想到那段去全国各地采购物资的日子。1988年年底,我到县工会工作,直至退休。
回顾35年的职业生涯,我曾在干事、会计、办公室职员等数个岗位上工作,是学习让我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尽快适应,不断成长。
学习,丰富晚年生活
2003年,我从县工会主席职位上退休。退休后的我,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如今,我最小的孙辈也已经上初中。闲下来的我爱上了种植蔬菜。播种、萌芽、开花、结果……看着一株株植物在我的手中长大,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然而,看似简单的农活儿,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第一年开始种时,我认真松土,学着别人的样子播种,种子如期出芽,却没有继续长大。请教别人后,我才知道我少做了一步——播种后要轻轻将土压实。后来几年,我总能收获累累硕果。
为了强身健体,我从2008年开始学习打太极拳,之后又开始学习健身操,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知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唯有学习才能不断与时俱进,达成所愿。以后的日子,我将继续学习,探索未知,品味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