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耀国
去年的早些时候,曾有幸聆听弦歌传承人沙闪女士,用弦歌方式吟唱的《胡笳十八拍》。她以绵软悠扬的唱腔,将蔡文姬内心的悲与苦演绎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蔡文姬,曹丕首推的建安文学女将。
蔡文姬本为高干子女,她爹蔡邕既是朝廷重臣,又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董卓乱政时,她爹如坐火箭一般,三天之内官衔连升了好几级,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要职,被封高阳乡侯。
董卓被王允谋杀后,蔡邕作为其线上的人,自然逃不掉下狱的厄运。蔡邕一死,蔡文姬失去了靠山。为活命,她被掳后屈辱地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为妃,进而开启一段凄苦、悲怆的人生之旅。《胡笳十八拍》写就的正是蔡文姬在重返故土之时,百感交集,借匈奴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
十八拍的第一拍,即点出了“乱离”的时代背景:后汉祚衰、干戈日寻、民卒流亡,进而感叹“心愤怨兮无人知”,满腔的悲愤和怨恨,却无法向人倾诉。
第二拍写的是“逼我兮为室家”后,“将我行兮向天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云山万重,归路无期,疾风千里,尘沙飞扬。面对漫漫西行之路,心中万念俱焚,不仅独自叹息起来。
从第三拍到第十一拍,着重写了到匈奴后的生活境况和心路历程。首先对穿着不适应,入胡前多穿布衣,入胡后多穿动物皮毛制作的“毡裘”,每每穿在身上,总会感觉心惊肉跳。其次,因在中原吃惯了面食,猛一下降不了肉的腥膻味。最后,受不了胡人彻夜狂欢、载歌载舞的习俗,以及恶劣的风雪堵门的自然环境。第四拍话锋一转,感叹道“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眺望大雁南征北归,不但想捎去对故土的思念,而且也想听到来自家乡的消息,字里行间溢满思乡之情,“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尽管“城头烽火不曾灭”“杀气朝朝冲塞门”,但“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还是希望活着回归故乡,死后葬于故土,这样才能够安心。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舞蹈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第十二拍可谓是个转折点,喜讯刚至,新愁又到,“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欣喜的是有生之年还能回到故土,见到圣君,可叹的是与幼子诀别后再无相聚之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蔡文姬能够顺利归国,最该感谢的人是曹操。曹操与蔡邕同朝为官,且对蔡邕的书法推崇备至。无论是在官邸里,还是在军帐中,都会挂上几幅蔡邕的字画,用于平时品赏。基于这层关系,得知蔡文姬的悲惨遭遇后,曹操适时出手,将其从苦海中救了出来。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写的是母子别离后无尽的思念。“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十三拍)”“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四拍)”“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十六拍)”“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十七拍)”。读以上文字,如锥扎心,字字见血,令人肝肠寸断,心痛难当。
曲虽终,思无穷。琴曲结束,忧思无尽。
之所以说《胡笳十八拍》是千古绝唱,是因为它像是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再现了东汉末年动荡而真实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