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口总量连续多年稳居我省第一方阵。发制品行业作为我省特色出口产业和我市外贸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出口总量占全国发制品行业年出口总量的60%以上。
近年来,得益于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劲等优势,我市发制品行业奠定了集群化发展的基础。
公式 记者 吕正子
许昌已成为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
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劲、骨干企业突出等优势奠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
10月13日,在建安区清潩河东岸的滨河路边,一间间车间首尾相接,一家家企业鳞次栉比。这些发制品生产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发挥集群作用。
近年来,我市发制品行业逐渐实现了从粗加工向深加工、从原料集散地向成品生产基地、从人发制品向化纤发制品、从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的转变。目前,许昌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十二五”期间,许昌发制品行业年均出口总量占全国发制品行业年出口总量的60%以上。
“我市发制品行业已实现集群化,拥有多项优势!”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李晓敏说,首先,许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原之中”,距省会郑州80公里,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于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是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便捷的城市。
其次,我市发制品行业基础雄厚。目前,我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发制品企业有252家,相关从业者有30多万人,有3000多个产品种类,市场遍布12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原材料收购网络和数十万人的假发加工队伍。
再次,科技实力强劲。我市强力实施“科技、人才、品牌”三大战略,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之路;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56项,组建了“全国发制品行业标准编制单位”等研发平台,累计获得专利714项,拥有自主品牌109个,境外注册商标645个。
最后,骨干企业突出。我市发制品企业数量占全市外贸企业总数的66%。2018年,全市发制品行业总产值达到236亿元。目前,许昌发制品在北美、非洲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聚焦关键要素,助企业“轻装上阵”
开拓国际市场,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平台,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许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制品行业发展,全面聚焦人才培训、产品创新、品牌培育等影响发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为发制品企业提供帮助、减轻负担、降低成本。
首先,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每年年初,我市制定全年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及时发布各类展会信息,为发制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项服务。
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面对我市发制品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许昌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瑞贝卡学院。该学院已成为全国发制品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再次,积极对接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河南省许昌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制品)的出口优势和发制品行业的集群优势,帮助发制品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提升出口业绩。
最后,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好各项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帮助发制品企业争取各种免税、降费、补贴等优惠,推动我市出口基地提质升级,壮大出口产业集群。
实施“1345”工程推动发展
建设一个基地,做强三个龙头,做大四个集群,建立五个中心
我市依托现有基础,重点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丰富品牌内涵,推动企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动资产重组,进行系统的产业整合,强化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体制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根据市场需求,坚持科技领先;实现发制品行业发展新突破,使许昌成为全球发制品产业基地。
根据国内外发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许昌发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我市实施了“1345”工程:打造一个基地,即通过产业整合、结构升级和体制创新,将许昌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行业基地;做强三个龙头,即做强瑞贝卡、龙正、瑞美3家发制品企业;做大四个集群,即做大禹州市发制品集群、建安区发制品集群、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制品集群、魏都区发制品集群;建立五个中心,即建立世界发制品信息中心、世界发制品生产中心、世界发制品研发中心、世界发制品行业标准与检测中心、世界发制品交易与原材料储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