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辉) 今年年初的疫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场也同样如此,就业岗位分布不均衡现象愈加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也对就业提出了新要求,灵活就业这一早就存在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近日,智联招聘结合平台大数据发布《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三)——新格局下的新就业形态》。该报告显示,疫情的出现提升了企业和职场人对灵活用工和灵活就业的认识和认可度,六成职场人规划第二职业,但处于对灵活用工薪酬支付等问题的担忧,七成职场人仍处在观望态度。
1/4企业借用其他企业员工
“公司的会计休产假了,所以,我们临时招聘了财会人员,每月工作四天,一月工资1500元。”我市一家商贸企业的负责人说,临时用工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中国劳动和社会科学保障研究院研究表明,我国总体上有1亿人从事灵活性就业,其中有7800万人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灵活用工的概念最早由国外引入,指的是企业短期的及项目性的用工模式,也是传统固定用工模式的补充。灵活用工包含劳务派遣、外包用工、非全日制用工、退休返聘、实习等劳务用工,以及其他招用短期或临时性人员的用工方式。
疫情的出现让人们对“共享员工”这一名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报告显示,53.2%的企业选择招聘兼职、临时性员工,25.3%的企业借用其他企业的员工,另有少数企业运用AI技术实现人力成本替代。其实,“共享员工”就是灵活用工的一种形式。
互联网的发展存进了许多新业态的出现,共享、直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字眼。在多种新型灵活就业的形式中,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的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直播平台以347.8%的增速强势领跑灵活就业招聘需求,知识服务、自媒体、生活配送分别增长75.6%、65.1%、35.4%。这也说明灵活用工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以劳务派遣公司为主,以雇佣线下兼职、临时性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会化用工等方式为辅的用工形态正在形成。
近六成职场人想发展“第二职业”
灵活用工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与今年疫情的出现有关,还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步入职场的现代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企业软环境与和企业文化的要求更高,大多不愿意从事朝九晚五的生活。灵活用工,对于个人来说工作时间更弹性,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竞争力。这些因素导致灵活用工和就业备受关注。报告中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灵活就业的总体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而传统就业的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3.8%。
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灵活就业工作与自身技能较为契合,可以顺利完成工作。
“我在做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在一家培训机构从事少儿培训的工作。”“90后”市民王毅飞大学学的是绘画专业,这给他从事“第二职业”提供了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灵活就业的自主性吸引职场人在未来规划中作出灵活性调整。数据显示,如收入可观,有66.5%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放弃主业/全职工作。对于未来自身的就业形态规划中,57.3%的职场人计划在主业之外发展“第二职业”,活用自身专长,三成受访者愿意投身灵活岗位,仅有12.7%的职场人选择专注现有领域。
近七成职场人心动,但仍在观望
虽然灵活就业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存在一些弊端。“灵活就业的话,自己的工资等没有保障。”市民黄晓霞说出了很多想从事“第二职业”职场人的担忧。
调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灵活就业总体招聘人数同比增速为76.4%,而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仅为11.5%。职场人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虽然在提升,但大多数职场人处于心动但仍在观望的状态。根据智联招聘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1%的受访者付诸于行动,71.3%的职场人表示有所考虑但还未开始。
调查显示,职业发展不稳定、工资收入不稳定、劳工保障欠缺是职场人对灵活就业的三大顾虑。灵活就业者普遍承受着关于不稳定因素多、生活与工作界限模糊的苦恼。
调查也显示,灵活就业形态暴露出的薪酬体系不够标准、配套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等短板依旧存在。智联平台的大数据显示,在2000元以下的薪酬职位数中,传统就业占0.5%,而灵活就业占2.6%。灵活就业岗位整体呈低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