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资讯

春捂秋冻到底该如何“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刚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儿或冻一点儿,对身体有好处。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来听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曹云松医生的分析。

“秋冻”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说明,“春捂秋冻”是有依据、有道理,并且可以遵循的养生之道。那么,“秋冻”又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在秋季的时候会觉得上火,比如鼻干、口干、大便干等。而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向下、向内潜伏,为冬季阳气的隐藏创造条件。这个时候属于“阳气减而未弱,阴气生而未盛”,如果觉得有点儿冷就穿上厚衣服,过于保暖,那么就会让人体的阳气过于旺盛,并且阴气也不能很好地滋生。所以在这个阳气收敛、阴气滋生的时候,适当地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气的刺激,一方面可以顺应自然之气和人体阴阳气机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所以,“秋冻”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如何“冻”呢?

如果气温未下降,过早穿上厚衣服,其实是与自然规律和人体机能相反的,而且不能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应根据气温适当地加衣服。天气刚冷的时候,不要过早地穿厚衣服,还应注意锻炼。适当地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增强免疫力。但是,气温下降明显时还是要增添衣物的,防止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是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差异较大,二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老人和小孩儿的抵抗力较差,不宜“秋冻”;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秋冻”;体质偏弱者,胃肠道疾病患者以及骨关节疾病患者也不宜“秋冻”。

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18℃到25℃时,人体感觉比较舒适。在“春捂秋冻”的时候,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加倍注意,正确掌握养生之道。要饮食荤素搭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健康人群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应顺应天地之气,四季更替之序,洞悉人体阴阳变化。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