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出生的滕建忠,原籍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乡明士坳村,如今在市区军干一所居住。
“我是1951年入伍的。当时,村里号召年轻人参军,我就报了名。”10月18日,88岁的滕建忠回忆,作为一名新兵,他和战友们先到县里进行集训,1952年10月坐汽车到达辽宁丹东,随后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滕建忠读过六年私塾,认识字,会算账。进入朝鲜后,他成了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一名通信兵。
“通信兵虽然不像步兵一样与敌军直接对峙,但危险时刻存在。”滕建忠回忆,敌人的飞机控制着制空权,经常在空中盘旋,看到地面有动静就进行轰炸。
一次,滕建忠和战友正在架通信线路,敌机忽然从头顶呼啸而过。很快,一枚炮弹在滕建忠身边爆炸。这枚炮弹没有炸伤他和战友,但滕建忠的听力因此受损。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滕建忠没有像其他战友一样回国,继续留在朝鲜支援当地建设,直到1958年才回到国内。
滕建忠的老伴儿张凤英说,滕建忠参军前,他俩已经订婚。1957年,她到朝鲜与滕建忠举办了简易婚礼。“婚礼在营部举行,我们买了些糖、烟分发给战友。”张凤英回忆,印象中,朝鲜冷得很,老百姓的房子不多,很多是用石头、高粱秆、泥巴制成的。在朝鲜待了3个月,张凤英回国。
1958年10月,滕建忠回到国内,被派到位于长沙的一所军校学习,随后被提干,先后到西安、新疆、西藏等地工作,一直从事通信建设,1985年从通信工程二团副团长职位上退休,到许昌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一所生活。
滕建忠的儿子滕照军、女儿滕晓红说,父亲经常对他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回国后进行通信设施建设,他总是在面临困难时争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