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格律诗的“先导”之作

□ 陆成机

曹植的这首诗很可能与曹丕《芙蓉池作》一诗作于同时,当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唱和观念,然而从两诗的内容来看,曹植的诗很可能是继曹丕之诗而作的。此诗作于建安中期(210年前后),记录了由曹丕召集的某次宴会,可见当时诗人们聚会咏诗的面貌。

曹丕与曹植可以说是当时建安文学的中心人物,钟嵘《诗品序》中就说过:“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所以,此诗一开头就说曹丕敬爱宾客,设宴款待,客人们也都兴致勃勃,直到宴会终了还不知疲倦。这领起的两句可以说是总写,以下便是详述了:清幽的夜晚去游览西园,轻捷如飞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辆随着一辆。曹丕的《芙蓉池作》中说“逍遥步西园”,王粲的《杂诗》中也曾说“日暮游西园”,可见“西园”是建安时期文人常去聚会的地方。此夜明月皎洁,在清澈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显得朗然无滓,天上繁星密布,似乎因诗人们的聚会而更有光彩。秋日的兰花覆盖着长而隆起的坡地,红色的荷花星星点点地在碧绿的池水上探出头来,池中的游鱼时而跃出清波,高高的树枝上也不时传来悦耳的鸟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似乎进入一种美妙完善的境界。迅捷的风与诗人们乘坐的华美车辆一同前进,轻快的车轮就像随风而动,令人有飘飘欲仙,凌空而起的感觉。因而结句说:让我们逍遥自在地纵情游玩,畅开胸怀,但愿千秋万岁,永远如此。

此诗的情调高昂而欢畅,分明是曹植少年得志、生活欢乐的真实写照。这在曹植的诗集中,尤其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充满着积极向上、高亢振奋的精神。刘勰所说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大概就是指的此类作品。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结合,情感与景物的交融,都组合成一种爽朗欢快的基调,“明月”“列宿”“秋兰”“朱华”“潜鱼”“好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明快活泼的气象,丝毫没有半点儿秋气萧索的意绪。显然,自然景观也都染上了诗人内心欢欣的感染。刘勰说文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诗人能使外物都染上自己主观情感的色彩,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移情”。曹植在此诗中的叙事写景也无不带有主观的欢畅情绪,正是“移情”作用的体现。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秋兰”等四句出现了严密而工整的对仗,不仅词性的虚实两两相偶,而且语意也自然工俪。这种形式对后代格律诗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同时,这四句由于其写景状物的明快而具有典型意义,故被后人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