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朱庄村的老牛倌儿朱红恩和往常一样弄好草料,然后把草料撒到石槽里。石槽后边的十几头牛很快围了上来。
看着一头头健壮的牛,朱红恩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红恩今年76岁。在城市里,这个年龄的老人在享受退休生活。可是,他每天依然要操劳。
“没办法,我不干,其他人干不成。一家人全指望我呢!”朱红恩摇摇头,苦笑着说。
朱红恩的儿子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儿媳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两人都无法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因为给他们看病,朱红恩一家的生活陷入了贫困。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朱红恩并没有屈服。虽然被认定为贫困户,但是朱红恩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
2016年,他借款1万多元,买了两头种牛和一头小牛,开始养牛。
“我年轻时养过牛,有技术、有经验。”朱红恩说。
很快,朱红恩家存栏的牛快速增多。2019年,为了扩大规模,他找到村干部。朱红恩成功申请到4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这让朱红恩兴奋不已,也更有干劲儿。
“红恩,红恩。”声音从院外传来。
“稍等一下。”说完,朱红恩赶忙从牛棚出来,打开大门。他看到是扶贫干部白献府和陈亚群等人,热情地把他们让进院子。
“牛养得咋样?现在还有几头?”白献府问。
“还有十来头,都挺好。”朱红恩满脸笑容地说。
“你的贷款将到期,还贷不贷了?”白献府问。
“当然要贷。政策有变化吗?”朱红恩关切地问。
“政策没变化。到时候需要准备啥材料,我告诉你,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白献府说。
“那可真好!今年还得拜托你们。”朱红恩说。
朱红恩对记者说:“扶贫干部真的给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我去找他们那么多回,他们连我的一根烟都没有抽过。”
“这都是小事。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得天天忙。”白献府说,“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那可不是,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想养牛根本不可能!”朱红恩感激地说。
“贷款申请下来后,你准备咋办?”白献府问。
“那还用说,继续扩大规模。”朱红恩毫不犹豫地说,“弄不好再过几年,我能当上养牛场的场长。”
在之后的采访中,朱红恩说,他希望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努力干几年,将来能养100头牛,开个养牛场,当养牛场的场长。
那样的话,全家人将真正实现致富,以后的生活将更加有保障。
“说实话,我这人好折腾。以前虽然贫困,但是我从来没想过靠政策过日子。党和政府给了贫困户那么多好政策,贫困户得知道感恩。脱贫靠国家,致富得靠自己。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朱红恩说。
朱红恩说的这段话非常朴实,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记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智双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