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扶贫见真情,助学托希望

□ 记者 王志鹏 李嘉

陈亚群、白献府帮王文学收拾院子。记者 王志鹏 摄

“秋英,秋英,在家干啥呢?”10月25日,建安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驻小召乡朱庄村第一书记白献府、建安区委办公室驻朱庄村第一书记陈亚群和记者推开贫困户王文学家的大门,看见王文学的妻子李秋英在厨房里忙活,便和她打招呼。

“白书记,你们又来了。”看见白献府,李秋英一边打招呼,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

“这馍看着不赖啊!”白献府面带笑容地说。

“家里的馍吃完了,我不蒸就没有吃的。”李秋英淡淡地回了一句,然后低头忙了起来。

这时,李秋英十五六岁的儿子王龙浩从屋里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大家:“白书记、陈书记,欢迎,欢迎,我去屋里给你们搬板凳。”

“龙浩,别忙了!你看看你家的院子,几天不收拾又乱得不行。你在家也不知道收拾收拾。”白献府说。

王龙浩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这就收拾,这就收拾。”

“大家一起收拾。”陈亚群说。大家开始扫地,收拾柴火。

“王文学家的情况比较特殊。”陈亚群说。王文学一家四口人,他和妻子李秋英都有智力残疾,大脑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贫困。

被认定为贫困户之后,王文学一家人享受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还享受多种帮扶,生活有了保障。

不过,由于认知能力不够,他们家的卫生状况一直不佳。

“我们一周至少来帮他们打扫一次,有时候一周要来两次。”白献府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文学夫妇平时知道注意仪表,收拾院子。

有了扶贫政策,王文学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可是,他们一家光靠扶贫政策,是很难彻底改变命运的。

在入户调查过程中,扶贫干部发现,王文学夫妇智力残疾,他们的大儿子王龙飞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陈亚群说,为了帮助王文学一家改变命运,扶贫干部在充分使用教育扶贫政策对王龙飞进行帮扶的同时,经常通过聊天儿给他加油、鼓劲儿。

今年,王龙飞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农村人都知道,谁家有大学生,这家人的生活就有希望了。特别是王文学这样的家庭,生活肯定会有变化。”白献府说。

除了全力帮助王龙飞之外,扶贫干部在王龙浩身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王龙浩的学习成绩不好,上学期间多次退学。在学校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王龙浩顺利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

之后,扶贫干部与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联系,让王龙浩到这所学校学习,希望他学门技术,将来有养家糊口的能力。

“龙浩,在学校咋样?能学会不能?”白献府关心地问。

“有的懂,有的不懂。慢慢学应该能学会。”王龙浩想了想回答。

“只要学会,将来你就能挣钱。”白献府说。

“中,我一定好好学。”王龙浩说。

“你可别小看学技术,要是把技术学好,说不定将来比你哥挣的钱还多。”陈亚群鼓励他。

“我知道。我没有逃学。”王龙浩的回答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白书记、陈书记,馍蒸好了,你们都尝尝吧!”李秋英从旁边走过来,向众人说。

“不用啦!我们还得去别家看看。”陈亚群摆摆手说,“你可得记住,平时把院子里、屋里收拾干净。另外,你得看好龙浩,不能让他逃学,更不能让他退学。”

“好,好,你们放心,我跟文学一定看好龙浩,让他好好上学。”李秋英边点头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