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10月28日上午,秋风瑟瑟,在市区东关桥头,76岁的高秀菊正坐在凳子上纳鞋底。她的面前摆放着花花绿绿的各式布鞋,路过的市民看到了,往往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一看、摸一摸,觉得合适的话就会买走一双。
“我在这里做手工布鞋已经有10多年了!”高秀菊笑着说,所有鞋底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千层底,每一双布鞋都要费不少劲儿。
记者看到,她的面前摆放着3个纸盒子,每个纸盒子上面摆放着各式儿童鞋,单鞋、棉靴和虎头鞋应有尽有,售价从30元/双到50元/双不等。
在市区东城墙街居住的高秀菊育有4个儿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
“很多许昌人买过我做的手工布鞋。尤其是虎头鞋,小孩子穿上特别好看。”据高秀菊介绍,做手工布鞋是一件很费劲儿的事情:首先要糊袼褙,就是将一些干净的布一层一层地用糨糊糊起来,然后晾干。袼褙通常用来做鞋帮。其次要纳鞋底,根据鞋样在袼褙上画出轮廓,剪出尺寸后一针一针地纳。最后要绱鞋,就是把鞋帮与鞋底缝在一起。
“你看,我的手上都磨出了老茧,有的地方还裂开了口子。”高秀菊伸出双手对记者说,“我用的顶针有的都被针磨穿了。儿子不想让我出来卖鞋,可是我闲不住,多干点儿比歇着强。”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歌曲《中国娃》的这句歌词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小的时候,穿的鞋大多是妈妈做的!手工布鞋穿着特别舒服,比较‘养’脚。”已近不惑之年的张磊回忆说,以前,每到春天、秋天,母亲就会给他做单鞋和棉靴。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的针线筐里有钳子、锥子、剪刀、大头针等物品。她戴着顶针,坐在堂屋门口纳鞋底,一纳就是大半天。因为鞋底厚,直接拿针往上扎非常费劲儿,弄不好还容易伤到手,所以她会先用锥子扎一个眼儿,然后用认好棉线的大头针穿过去,在鞋底的另一面拽出来,最后用力将棉线勒紧。就这样,她常常纳到深夜。”张磊说,新鞋一般多少会有点儿夹脚,不过穿几天就好了。“上初中时,由于学校的篮球场是水泥地,我穿着新鞋打篮球,没想到几天后鞋底就被磨烂了,心疼了很久。”张磊说,上高中之后,他就很少穿手工布鞋了。
71岁的卢满堂曾给记者提供过一张1958年在许昌知名的南悟真照相馆拍摄的“全家福”。记者看到,照片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都穿着厚厚的手工棉靴,而大人怀抱中的婴儿则穿着虎头鞋,充满时代感。
“在许昌还能看到纳鞋底的老手艺,我感到很亲切。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买商店里的鞋子,虽然知道手工布鞋穿着比较舒适,但是觉得手工布鞋‘土气’‘过时了’。”80多岁的寇大娘说,现在会做手工布鞋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在街头看到老大娘缝制手工布鞋这一幕,我感觉很温暖,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30多岁的张女士说,虽然如今时代变了,很少有人做手工布鞋,但承载着亲情和时代故事的手工布鞋会永远留在美好的童年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