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耀国
孔融虽是东汉末年的名儒,是继蔡邕之后的文章宗师,但做地方官时政绩平平。惜爱其文采的曹操见状,还是一手将其擢升至中央政府,封了个将作大臣的闲官。
为了感谢曹操的提携知遇之恩,孔融用如椽之笔,荐贤举能,饱含激情地写就了这篇《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以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文章开篇,孔融在感喟岁月易逝的同时,竟然和曹操论起了年龄。曹操整五十,他五十二,以此示人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同时隐含了助曹操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迫切心情。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他才举荐被孙权囚禁的会稽人盛孝章。
就如何提振曹操拯救盛孝章的决心,孔融先绕了个圈子,说春秋争霸时期,齐桓公眼睁睁看着诸侯之间互相吞并戕害,而未及时伸出救援之手,事后觉得很羞耻。言外之意,你曹操若不伸手相救,将来必定后悔。再说了,你出手相救的盛孝章乃“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盛孝章是男人中的豪杰,当下不少夸夸其谈的人,常借助他为自己扬名。
对于这么好一位人才,“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孔融建议曹操派个使者,顺便带上一封书信,就能把盛孝章招致身边,而且一箭双雕,也将你爱惜人才的好名声加以发扬光大。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甚至讥讽诋毁盛孝章一无是处。“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尽管受到一些小青年的恶毒攻击,但盛孝章依然盛名天下,并为天下人所称赞叹服。
为了说服曹操赶快伸出援手,孔融费尽口舌,一连举了三个例子,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救盛孝章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重要性。
其一,“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燕国国君之所以花重金从市场上够得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继续驰骋,而是想通过这件事招来更多跑得更快的千里马。
其二,“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珠宝玉石不长脚,却能跑到人的身上,是因为有人喜欢它,更何况有才能的人还长着脚。画外音,如果曹公您救出盛孝章,何愁天下人才不蜂拥而至。
其三,“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这段话通俗讲,燕昭王筑高台尊崇郭隗,郭只是个小有才能的人,都受到如此礼遇,侧面昭示了明君广纳天下贤才的诚心。因此,乐毅从魏国前来投靠,剧辛自赵国前来投靠,邹衍自齐国前来投靠。假设当初郭隗身处危难之时,昭王置之不理,就像快要淹死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其他贤才必将远走高飞,谁还愿意去北方的燕国。
说到这份儿上,孔融话锋一转,说“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以上所说,曹公您知道得比我更详尽,我这里重复一遍,无非是想提醒您重视这件事罢了。
这篇文章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任少府的孔融向曹操举荐盛孝章的一封信。文章引用了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爱才之道和得贤之略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辞恳意切,步步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