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回望稼穑

□ 姚建平

前不久,闲来无事,我专程从禹州赶往许昌学院,参观这个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原农耕博物馆。

许昌学院幽深宁静,这个将近80岁的老牌名校散发着独特的中原气息。偶尔走过的师生成为林荫道上移动的书库,那儒雅的气度晕染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由故宫博物院张志和先生书写的匾额“中原农耕博物馆”遒劲舒朗,蔚然深秀。博物馆迎宾大厅的墙壁上,巨幅生动浮雕展示着农耕稼穑承载家国命运的恢弘气势,一位身形偏瘦的学者正在仰望沉思,他就是中原农耕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

十七个展厅缓缓铺陈,层层递进,烘托出一场宏大的农耕历史,讲述着农耕文明缓慢进程。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老物件归置分类,营造出农耕生活的各个场景。随物生心,使你不得不重启已经钝化的感知系统,体会瞬息万变的农耕生活意趣。

这些场景中所呈现的魅力各具情态,独具一格。各种物件以各自承载的故事记录农耕生活场景,以纪实手法描摹人类征服大自然并与之和平相处的艰辛过程,中国传统在中堂陈设厅赋予的中堂文化中全景式再现,使观者据此想象明清的生活场景和农耕故事。

自汉代青石质地的石磨到20世纪末的各类碾盘,真实地记录着石磨盘的浩瀚历史。小小磨盘沉淀多少朝代的农家故事,衍生出几多悲欢离合?历史仿佛并不记录在史书上,而是和老物件换了个位置,眼前的老物件承载着史书记载的农耕文明,清晰地描摹下来,就像我们可以捕捉的老故事,一幕幕在眼前轮番上演。

这些原始场景的渐次铺开,消解了人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视角,还原了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永恒情景。作为农耕博物馆的缔造者,汪庆华对千辛万苦收集来的老物件充满情感,使它们在博物馆中得到应有的位置和重视,以自己对农耕文化的敬仰把他们小心稳妥地安放。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所有的现代文明都起源于农耕文化,博物馆尽最大的可能将农耕文化一一展示,农耕文明的发展成为主线。人类的生存境遇在这些老物件上悄然呈现,勿需多言,与老物件对话,解析它们身上的层层包浆,感知传承的伟大意义;同时,老物件反哺历史,成为历史的记忆载体和见证者。博物馆的陈列从情节到细节都遵循解读与静态的模式缓缓打开,质朴的自然法则诠释了汪庆华馆长对农耕博物馆的构建与渴望。面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历史的责任感和驱动力常常使汪庆华陷入凝思,这凝思便是对稼穑的回望与坚守,是对乡愁的致敬与向往,其中蕴含的情思和动力,就是对农耕文化的抢救和守护,是对农耕文明重建乡愁的瞩望和坚守。

珍藏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与积极行动。中原农耕博物馆跨越历史的节点成为我们永久的乡愁、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