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关注

困难户徐公勤在家门口上班

□ 记者 王志鹏 李嘉

徐公勤在新建的养虾大棚内整理线路。 记者 王志鹏 摄

11月5日,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57岁的村民徐公勤,拿着钥匙打开村里对虾养殖场的大门后,带着记者一行人,径直往养殖场后方的大棚走去。

“你们看,那是厂里新建的大棚。”徐公勤手指远处的大棚说,“可惜啊!场里的对虾刚刚卖完,新的虾苗还没有投到养殖池里。要不然,你们就能看看俺的虾养得多好了。”

在前往新建大棚的过程中,徐公勤和城角徐村党支部书记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情况。城角徐村这个水产品养殖场,是通过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引进来的。

2014年,村里与在外做生意的徐小强联系,希望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村里投资。经过双方协商,徐小强租用了村里70亩流转土地,开始建立水产品养殖场。

“这70亩地,不少都属于荒坑荒地。”徐全成介绍,这一片地,以前是村民集中挖土建房的地方。因此,不少地方是坑坑洼洼的,很难进行成规模的粮食种植。尽管如此,徐小强依然按照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

水产品养殖场投产后,徐小强雇用了3户贫困户成为场里的固定职工。徐公勤就是3名被雇佣的固定贫困户之一。也就是说,从2014年起,徐公勤就成了一名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人。除此之外,工作比较忙的时候,场里还会招募临时工人;最多的时候,能雇佣20多人。

“公勤现在在场里一个月能收入多少钱?”建安区文广旅局驻城角徐村第一书记杨广文问道。

“一个月2000块钱。”徐公勤憨厚地笑着回答。

“那不赖啊!光你自己一年工资加土地流转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了。”杨广文笑着说。

“还行,还行!”徐公勤略显不好意思地说。

说话间,一行人进入新盖的大棚,徐公勤挨个查看新建虾池的状况。检查时,他不时用手整理一些线路。

“公勤,池子里的那个东西是干啥的?”徐全成好奇地问。

“那是数据收集器,可以实时采集水里氧气和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徐公勤解释道。

“那你在哪儿看?”徐全成问道。

“监控室能看,我的手机上有个软件也能看。”徐公勤笑着说。

“可以啊!你这老农民现在都学会高科技了。”徐全成打趣道。

“都是全自动系统,没啥难的,多看多学就会了。”徐公勤说。

徐公勤说,因为最近没有投放虾苗,他的工作不太忙,每天到厂子里转转就行。等虾苗投放到池中,他和几名工人每天根据数据不定时投放饲料。

“说实话,现在这日子,咱以前可是没敢想过。”徐公勤说,2014年,因为缺少技术和家里的两个孩子上学,徐公勤被认定为贫困户。各项扶贫政策相继落实到位,为他解决了基本生活、孩子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了增加其收入,城角徐村村“两委”将他介绍到水产品养殖场工作。由纯农民到农民加工人身份的转换,以及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徐公勤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仅用2年时间,2016年,徐公勤一家人就实现了脱贫。

“现在,这个水产品养殖场重点养殖南美对虾。”徐全成介绍,2019年,徐小强引进南美对虾养殖,城角徐村村“两委”看好这个项目也进行了投资。当年,养殖的对虾销售非常好,到了收获的季节,大量外地客商来拉货,根本不愁卖。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徐小强利用空闲时间扩大了养殖规模。徐全成说:“据了解,这儿好像是省内养殖规模最大的,距离郑州水产品市场又近,产品非常有优势。”接下来,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全面复苏,对虾养殖将成为城角徐村集体经济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