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都闲情

传承美德,爱老敬老

2010年前后的一个冬天,市老年公寓的老人欣赏文艺团体带来的戏曲表演。 图片由焦培娟提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国许多地方,农历九月被确定为敬老月,敬老、爱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我一直从事与养老事业相关的工作。在许昌养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讲述人:焦培娟 记者:张辉

20年前与养老事业结缘

2000年春天,31岁的我参与筹办许昌市首家社会养老机构——许昌市老年公寓。彼时的许昌,社会养老机构几乎是一片空白。

那时,现在的许昌市老年公寓所在地还是市干休所。历时一年,搬迁工作才基本结束。2011年,市老年公寓开始对外营业时,东边是一排平房,南边是一排红砖房,只有墙体斑驳的北楼能够供老人居住。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时能够自理的老人费用为200元/月,半自理老人费用为300元/月,不能自理的老人费用为500元/月。这些费用虽然在今天看起来并不多,但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和社会居家养老为主的影响,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并不多。第一年,老年公寓只迎来了12名老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样的局面也没有太大改变。2005年,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还不足40人。

陪伴和关爱是良药

2006年,我市提出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几年的经营让我看到了养老业较好的发展前景,也让我爱上了这个行业。于是,我通过竞标获得了许昌市老年公寓的经营权。之后,我多方筹款对楼房和设施进行改造。从那年开始,老年公寓的入住率不断上升,2012年达到顶峰,入住人数超过200人。

选择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与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从业人群的爱心和耐心。2008年左右,一位古稀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以串亲戚的名义来到老年公寓。得知儿女离开后,她竟然以在地上打滚的形式要求离开。看着老人这样,我心里很难受。当天,我和护理员彻夜未睡,守护着老人。之后,在儿女的耐心劝说和我们的悉心照顾下,这位老人在养老公寓住了下来。这让我认识到养老机构不能只解决老人的吃、穿、住等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得到更多陪伴和关爱。

令人欣喜的是,从2007年开始,我市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前来做义工。后来,每逢节假日,一些医院会来义诊,文艺团体会送来文艺节目。2010年前后的一个冬天,某文艺团体送来了老人喜爱的戏曲节目。那天,老人的笑脸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为养老事业竭尽所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年人的增多,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养老机构持续涌现。与此同时,政府对养老事业愈加重视。2018年,魏都区提出建设民生365工程,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体系。如今,市区每个办事处基本都建设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3种养老服务形式有机融合,满足了不同老人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我认为,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业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江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走在了前列,而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事养老事业20年来,我亲历了我市养老事业不断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养老事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仍将奋斗在我所热爱的养老事业最前沿,为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