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不觉间,许多事物已随岁月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回忆。而回眸时,旧时光里的点滴总能引人无限遐想,也能让人倍加珍惜当下的美好。正如这几张夹在旧书本里的粮票,它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岁月,也成了我眼中的宝。”
讲述人:卫秀珍 记者:张辉
艰苦岁月 “饿”曾是最深的记忆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光盘行动”,号召大家珍惜粮食。作为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对于粮食的珍贵,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因为,“饿”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家在城墙根上,就是现在瑞贝卡大酒店所在地。虽然生在城里,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每一家的生活都不容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仅靠父母两人的工资生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相信,那时,我们吃完饭后会抢着刷碗,只为多吃一口锅巴。
20世纪50年代末,我开始读小学,饿的感觉仍然如影随形。一放学,我就会提着篮子到离家不远的田野里摘野菜。实在饿极了,我还会趁别人不注意,摘一棵地里还未长大的白菜吞到肚子里。榆树叶、柳树叶、杨树叶……都曾是我们家的“主食”。平时,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高粱面做的饼子。“烙馍省,蒸馍费,吃了锅盔卖了地。”吃白面馍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奢望。
那时,按照规定,我们家每人每月拿粮票可以买3公斤白面,但由于我们兄弟姐妹上学借钱,欠了很多人情,白面除了用来招待客人外,基本上被母亲用来还了人情。
考进卫校
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虽然家境贫寒,但母亲十分重视教育,坚持让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读书。“我得把俺闺女供应到中学毕业,让她多读书,以后比我强。”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那时,母亲在土产公司上班,我上初中后,经常有人劝母亲让我辍学接她的班,但母亲从不为所动。我下决心好好读书。
1966年初中毕业后,我考进许昌卫生学校。除了书本费外,吃、住费用学校全包。每个月,学校会发固定数量的餐票,用不完的餐票次月可换成钱。为了尽可能节省,每次回校前,我总是从家里带一些馍和熟豇豆。这样,每个月我就能用省下来的餐票换钱,再用来购买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了。20世纪60年代末,物价很低。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每个月的餐费标准是8—10元,一公斤西红柿只要6分钱,一公斤大米也只需要2毛九分钱。
1969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顶山市宝丰县下辖的一个乡卫生院的妇产科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奔波几十公里到村民家中去接生是常事儿。有些产妇的家属会用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鸡蛋茶、白面油馍。在老乡家吃一顿饭,我们会给他们两毛钱和三两粮票。
倍加珍惜
尽享幸福晚年生活
1972年,由于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我申请调回了许昌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也不会被吃穿等问题困扰。1993年,在中国存在近40年的粮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我仍小心保存着十几张粮票,看到它们,我就会想起那段艰苦岁月,也愈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小时候,我理解的幸福生活是“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后来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退休后,我仍然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现在,手机上的微信、抖音、美篇都难不住我。我之所以这么努力学习新事物,就是为了不与时代脱节,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我要在学习中,继续与国家一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