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鉴赏·收藏

实践出真知

——启元钧窑艺术总监张亚龙印象

张亚龙近影

张亚龙钧瓷作品《圆满壶》

□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初冬时节,当记者到达位于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的启元钧窑时,启元钧窑艺术总监张亚龙正忙着开出又一窑釉色各异、器型多样的钧瓷作品。距离他不远的院子里,新厂房正在加紧建设。窑口规模越来越大,钧瓷作品越做越精。这对于张亚龙来说充满艰辛,却又让他感到欣慰。十几年时间里,张亚龙在钧瓷领域闯出了一条路。

1977年出生的张亚龙,在20岁的年纪一头扎入了钧瓷领域。之后的10年时间里,张亚龙辗转于金堂钧窑、周家钧窑、杨志钧窑等多个钧瓷界知名窑口,既工作,也学了完备的钧瓷烧制技艺,对钧瓷创作有了个人的理解。2007年,张亚龙回到老家,建起窑炉,开始在钧瓷艺术道路上的个人探索。

“在窑口工作是一回事儿,自己建起窑炉烧制钧瓷是另外一回事儿。建起窑炉之后,我才体会到烧制钧瓷的艰难和困境。”张亚龙说,几年时间里,他尝试烧制过主席像、笔筒、传统器型等不同形制的作品,但都不成功,总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不断向同行学习,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不断失败,但张亚龙持续摸索和研究,将每一窑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记录下来,一点点调试。2012年,启元钧窑逐渐步入正轨。

“2013年和2014年,窑口连续为一些大厂家代烧了一部分作品,以动物造型马和羊为主。这些作品被推向市场后,得到了广泛认可,让我信心更足了。”张亚龙说,之后几年时间,他开始面向市场打造定制产品。客户有什么要求,他就尽量满足。

“既然是定制,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器型和釉色方面都更加多样,茶具、酒具、动物造型、传统器型等,都需要掌握其烧制方法。一开始,我们面临着工艺相对不成熟的问题,对成品率和作品的呈现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带领启元钧窑的员工们严把质量关,把作品的质量提升上去。”张亚龙说。

在启元钧窑的茶台前,张亚龙使用一把由他创作的《圆满壶》,造型圆润,釉色绚丽。与常见的《圆满壶》不同的是,张亚龙烧制的《圆满壶》底部同样施釉,是一个独特的满釉作品。张亚龙使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实现了这一效果,不仅在陶瓷大赛中斩获大奖,还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销量不错。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既然烧制钧瓷,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满足客户定制的要求,也要有自己的艺术探索。”张亚龙说,他的创作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作具有其个人特色的钧瓷作品,思考如何将作品打造得更加精细、更有内涵, 另一方面是继续在定制作品上不断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让启元钧窑的作品更加多样化、精细化。

如今,张亚龙创作的钧瓷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既有器型挺拔的仿古作品,又有灵动多变的精巧之作,线条清晰流畅,釉色自然大气。在此基础上,他尝试将自然界的玛瑙、玉石等原料引入钧瓷釉料中,实现更加多样的釉色效果。他还与专业院校的人才合作,在烧成方法上进行改进和探索,以期实现更好的烧成效果。

“在钧瓷这条艺术道路上,我并不是一个多么出众的创作者,没有响亮的名号,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但我对自己有要求,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在钧瓷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一点儿小火花,作出一点儿贡献,把钧瓷烧制技艺和烧成方法等提升一点点。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坚持。而这一切,都需要我通过不断实践去实现。我一直努力着。”张亚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