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财经界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主流

市民投资注意产品风险等级

记者 李晓

2018年4月,国家发布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化转型,投资者要自负盈亏。如今, 资管新规已经出台近两年时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比例已由资管新规前的15%大幅提升至53.82%。“之前发布的资管新规曾对理财产品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并给出了两年过渡期,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延迟到2021年年末。也就是说,从2022年开始,银行理财市场上,所有的理财产品将是净值型理财产品。”我市一家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理财新规发布后,该行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理财产品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在今年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占比均有明显提升,目前净值型产品发行已经成为主流。

记者了解到,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为了迎合投资者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喜好,我市不少银行推出了有着预期年化收益率和固定投资期限的产品,如“365天预期收益率4.50%”“90天预期收益率3.95%”等净值型理财产品。相对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这些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公布,更为准确、真实、及时地反映资产的价值。投资者需要根据产品实际的运作情况,享受收益或承担亏损。

今年以来,不少市民前往银行后会发现,银行的理财专区已经很难再看到“预期收益率”的标语,更多的是“业绩比较基准”。据了解,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通常指在发行时设定一个预期收益,在产品到期清算时,绝大多数产品实际收益率可以达到预期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则是指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目标,并非产品收益承诺。对管理人而言,业绩比较基准是其投资管理运作理财产品的收益目标,也为超额管理费分成提供了参考标准。

“客户以前买固定期限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时,往往会问收益情况。设置业绩比较基准,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形成大致判断。但不同于预期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未来会取得怎样的收益。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一般与收益率成正比,市民投资时可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品。”市区一样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辨别产品风险的办法就是看风险等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设计,一般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 (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 (激进型)五个级别。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在R2至R3之间,以固定收益策略为主,虽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但风险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又能带来与传统预期收益型产品相当的回报。净值型理财产品都不保本。PR1级产品都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即活期理财。PR2级产品的底层资产大部分都是固收类资产,安全性较高。PR3级产品可能会配置少量的权益类资产或金融衍生品,收益率波动会大一些。PR4级和PR5级产品基本上都是权益类产品,风险很高,考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此外,市民还可通过识别各个净值型产品的底层资产来选择,一般债券占比较高的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小;权益类资产或者金融衍生品占比较高的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大。